又到深秋,这棵活了多年的银杏树

编者按

孙小荣工作室年原创人文旅行图书《有一种生活叫日照——旅游生活36计》,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寻访日照,选取36个典型场景,将日照生活具象化;创作36篇文稿,让日照生活场景化;记录36个故事,让日照生活人格化,来展现“有一种生活叫日照”的场景体验。“小荣说”连载系列文稿,与读者分享36种日照生活。

      

        

          

            

大地上的事物,从萌动之初就被设计好在时间推演下登场和离场的次序。风吹沙聚,月出鸟惊,银杏种子开始诞生于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银杏树是迄今为止地球上现存最为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

            

数千年来,人们对银杏的青睐除了“*花满天”的绝色,还有那些浮现眼前的故事,相传在清代,乾隆皇帝封此树为“帝王树”,每当帝王继位,即自根间生一新干,久之与老干渐合。寺庙常常与银杏树相伴,雌雄两株被比作菩提,视为佛门圣树。

古人对银杏树的喜爱又从诗词中可见一斑。王维晚年的隐居之所“银杏馆”曾借银杏树比喻“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诗人的草堂精舍在虚实描写中幻化成 雨的神秘意境。李清照在《瑞鹧鸪·双银杏》中托物言志“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表达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和理想追求。杨万里则非常接地气地形容“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以“吃货”的经验介绍银杏炭烤的妙趣。《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其食用价值大加推荐“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古往今来,银杏作为树仅分布在中国的植物,早就被赋予了明确意向,人们观其形,赏其色,尝其味,银杏不树仅仅是一棵树,还让观赏它的人从人世沧桑中寻找生活的尊严。

            

由于银杏树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孕育开花结果,再用上百年甚至千年的生存挺立乾坤,方能如日中天。大地之上,若人的生命历程与一棵古树联系在一起,也似生长出深刻脉络,穿越时光吟出千年风度。

因树结缘人情知冷暖

            

日照莒县的浮来山银杏树随云来云去落拓近年,仍然枝繁叶茂,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每当金秋十月,*叶连波,并蒂献实,雍容最甚,被誉为“天下银杏 树”。

            

关于这棵古树究竟有多大,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赶考的书生途经浮来山听说这棵银杏树有八搂这么粗,也想亲身试验,他以树洞作为记号开始丈量,一搂、二搂、三搂······等到第八搂的时候,树下站着避雨而来的小媳妇,遂将搂改为用手拃,接着又量了八拃,这时候再拃就拃到小媳妇,他停住了手,一同避雨的百姓打趣地问他,这棵树到底有多粗,书生灵机一动用“七搂八扎一媳妇”化解了窘境。

            

树争高低,国却争城池。年前,齐鲁大地上,当莒县还被称为莒国时与当时的鲁国因郓城一地的争夺引发战争,战争让输家元气大伤,而赢家也未能长久地坐享其成。最终,两国君主经过多次斡旋,决定“休战盟好”。在浮来山银杏树下,莒国与鲁国释却旧怨,以此修好,成就了历史上为争取和平而造福百姓的“莒鲁会盟”。

也正因为莒国信守诺言,一直坚持睦邻友好,当齐国公子小白逃难于莒,才会以诚相待。“勿忘在莒”的这段故事时刻鞭策着齐桓公不要忘记奔走在莒国的艰苦岁月,也正是这个信念支持他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莒县是历史上莒国都城所在,疆域与邻近的鲁国相当,是山东东南部地区的文化中心。莒国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时多年。在莒州博物馆内,余件珍贵藏品带着历史中的微尘诉说着改变一生的故事。陶制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把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余年。大汶口时期的牛角号 次吹起集体行动的号角,同时也引领着人类走向更文明的社会。

          

银杏树一站就是千年,多少风流人物聚散依依。祖籍莒县人的刘勰带着《文心雕龙》漂泊半生,最终他厌倦官场回到故乡,在浮来山定林寺中伴着古刹钟声几次看尽银杏树春华秋实。“教经楼”中,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家,人生最潦倒之时创造出《文心雕龙》成为中国历史上 部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或许当年苏东坡任职密州太守也曾与这部专著不期而遇,又或许文史无双的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推动者韩昌黎也从中获取到中国文学审美意境的灵感。

《文心雕龙》一书共计余字,在成书的多年间,不仅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被后世奉为经典的文学论著。教经楼里陈列着来自多个国家、不同文字的版本,历代学者对该书的研究文献,以及丰富的珍贵资料,让郭沫若大加赞叹,并题写“教经楼”三个字。

            

在大银杏树的照拂下,书与树充满了令人遐想的交集。树成就了书的浩瀚,向外扩展的树枝像充满故事的章节,树枝触及天空,故事就延展至那里,经历风吹雨打,飞鸟就停留在那里。树自下向上地长,书自上向下地读,最终通过文字写下的历史与盘根错节的古树都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当拾级而上,一步步走进定林寺,视线也从苍松劲柏、古树生花的掩映处转而来到寺前院的大雄宝殿,晨光初醒,沉静地穿越枝蔓照在斑驳的黛色瓦脊上,那些明媚晶莹的露水折射着耀眼的光芒,而暗影浮动处又偏是一副神情自若,看你要靠近哪方。

定林寺不大,却是一座三教堂,以儒、释、道三教的建制存在了多年,所以称之为“古刹”并不为过。看宝殿建筑,硬山顶、飞檐斗拱、灰瓦朱柱,充满中国北方建筑风韵,不禁让人驻足,赞叹中国传统营造法的精美绝伦。

            

修建于南北朝的定林寺,也曾历经风雨,年,莒州大地震损坏了定林寺大量建筑,后经重修,人们才能再在楼阁亭林间听闻袅袅佛音。

            

传说背后的地质遗迹

            

关于浮来山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到浮来福自来”,恐怕与浮来山三峰的传说有关。老龟驼来东海龙宫的仙山浮来峰、南海观音赏赐的佛来峰、八仙云游至此从蓬莱仙岛移驾而来的飞来峰,从此莒州大地上,浮来山多了灵动气韵,三峰鼎立围拢拱起的形状更是像极了莲花宝座,引得游人寻仙问路。

            

当然,传说不过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但在传说背后,浮来山却是因为特殊的地质构造,成为山东省内四大地质公园之一。

浮来山地处沂沭断裂带中部,岩石以石灰岩和砂、页岩为主,这些砂石并无奇特之处,但出现在浮来山却充满了奇遇,因为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石灰岩,而相隔数公里之外便无迹可寻了。根据地质学家考察,浮来山之所以神仙点化般神奇,与漫长的海洋时间密不可分。浮来山上曾多次发现三叶虫化石和其他海生物的珍贵化石,甚至完整而清晰地保存下了距今6亿年地震形成的 盐泥晶细脉,这些有据可循的时间证明成为解读地球沧桑变幻的万卷迷踪。

            

在地质断裂、重力作用、风化侵蚀下,形成了奇岩怪石,千姿百态的浮来山怪石峪景观遗迹横卧其中的卧龙泉,也正是在地质影响下,千年银杏树生长在与其相同的地貌上,土壤厚实肥沃、环境适宜,保障着古树获取源源不断的水分和养分,以至巍然屹立上千年。

          

浮来山的石头如何搬得,做成一方“浮来砚”便成了进贡的精品。莒县制作浮来砚的历史悠久,作为四大名砚之一鲁砚的分支,浮来砚的石质坚硬而柔韧,纹理细腻而不滑,不仅手感非常舒服,墨在石中犹如静谧的黑镜,润泽油亮,写出字来,墨色不淡均匀通畅。

浮来砚丰富的砚色也是一大特点,不仅有常见的黑色、青黑、黑褐,还有鳝鱼*、沉绿、褐*、橘红、天青等亮色,因其石色深透而不浮艳,甚至汇聚到一块砚台也可以相得益彰,大胆却雅观。如“朝霞映辉”“乌云翻滚”“冰纹交错”“透若秋水”变幻无穷,造像巧妙。浮来砚也成为全国收藏家寻觅的宝贝。

            

做成一方好砚必定吸收山石精华,方能具有盛而不衰的魅力。石头与砚台的距离是一双巧手雕琢的时光刻度,对于匠人而言,一方砚台胜百年,在挥笔泼墨之间让人生从平凡走到不平凡。

            

古树、奇石、历史遗迹成就了浮来山的传奇故事。一座山,穿越千载,恪尽职守,为一代又一代人隆起坚硬的脊梁,构架伟岸的气魄,俯仰之间,心灵有了寄托,看着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与它同高,原来,山的意义从来不是仅用高度衡量,还有包容,甘于寂寞的孤傲,纵然站在 处,依然秉持谦卑。山如此,树如此,人何不如此呢?

《有一种生活叫日照旅游生活36计》作者:孙小荣岑梅玲子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年12月第1版

▼更多往期图书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82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