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传统聚落的美学特征浅析以白果树古
皖西南传统聚落的美学特征浅析
——以白果树古民居为例
*松吴征
摘要:白果树古民居是众多皖西南传统聚落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其因独特的气候特征、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限制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特征。文章首先归纳了民居审美的一般框架,在框架下分两部分展开论述: 部分由探访的远及近,从村落、组群、单体建筑三个层次分析了白果树民居的形式美特征。第二部分,将视角由建筑实体转移到审美感受上,通过对环境、建筑、人三个客体互动间所呈现的意境美进行分析。希望为传统聚落的美学鉴赏提供点滴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皖西南;建筑美学;建筑风格
一、概况
皖西南地区位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属大别山南麓。因高山阻隔,人们在这片净土之上创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既不同于传统的徽派建筑,也不同于赣派建筑。其独自隐于山林之间,与世隔绝,更显古朴素雅;布局层层叠叠、依山傍势而给人以震撼之感。
白果树村属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是安徽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村庄因生长在半山腰的一颗白果树(银杏树)得名,有史以来就是独立的自然村落,朱氏一姓繁衍至今。由于地位于群山之间,经济交通较为落后,好似桃花源之处,很少被外人知晓,古民居才得以保存至今。村庄最开始的老屋,也是 的一栋房子就建在白果树之下,有大小三十余间,却仅仅占地四百余平方,供一大家人使用。随着家族势力日益壮大,一栋老宅已经无法满足后代繁衍的需求,只能在白果树周边建房,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村落(图1)。
图1白果树总平面图
二、民居审美结构
民居的美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审美的客体,即审美的对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人、事、物三个层面,人是审美的主体。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面审美客体时,主要是通过形、声、闻、味、触五感来感知审美对象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简化的归纳是,人对物的感知容易产生形式美、对人、物的感知容易唤起意境美、对人、物、事的感知容易联想意蕴美。当然三者之间不存在 的物理界限,只有审美深度与复杂程度的不同。同时,人兼作为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其本身也可以成为更大范围内的客体,例如游客在审美的同时,也成为被审美对象的一部分。审美的过程是螺旋上升的,一般是由形式美过渡到意境美,进而慢慢转化为意蕴美。而审美的体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随着认知的提升和对事物审美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一般审美主客体的结构图如图2。
图2民居审美结构图
三、视觉上的形式美
1、村庄
从远处看,村落有老宅百余间,围白果树而建,紧凑的分布在山坡之上,一条小溪顺着山势被夹在房屋与田地之间,一条石板路穿村而过,将原本就紧凑的村落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古人讲求风水,白果树的村民也不例外。古民居坐落于群山之间,背后是连绵的群山,群山之中一条小溪奔腾而过,为村落带来了用于灌溉的水源,也增添了自然的活力。它以身后的清风寨为臂膀,以溪流为村庄的脉搏,力求民居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互依存,互不打扰。门前是一片开阔的梯田,两侧山体环绕,在这地狭人稠的皖西南倒也算是一片福地了!
2、组群
相比“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徽州地区,皖西南的田地更加稀少。白果树民居的用地十分节俭,大多依山势而建,高筑石头地基,并配合着两层结构,尽量节约土地而扩展出一个更大的居住空间。该地民居很少有天井,整个村落只有两处祖宅有一个狭窄的天井。家家户户门前几乎没有空地,所有的建筑都挤在一起,能够供人自由活动的地方只有一条贯穿其间的羊肠小道。除了石板路,家家户户之间还有木桥相连,靠后民居的一层可以通过木桥与前一户民居的二层相通,亲属间毫无防备心理。同时,站在每一户民居的二楼之上,山间的风景毫无遮挡、尽收眼底。每一栋建筑不仅考虑到了自己的需求,更考虑到了周边建筑的实际需要(图3)。这种建筑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实则反映了村民间的和谐共生之道,这或许是朱姓一家繁衍至今的关键之处。人站在远处眺望时,参差不齐却又和谐统一的村落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美。
图3布局紧凑的民居
3、单体
民居整体的和谐统一同样寓于单体建筑的特色之上,作为皖西南民居的代表作,其建筑的形式美特点可以从色彩、外形、构造三个角度加以概括,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单体建筑的美感。
(1)色彩
徽州传统建筑的色彩往往由灰与白构成,灰白之间对比强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感觉。而白果树民居的色彩则来得更加猛烈,更加简单自然。古民居的外立面用夯实的*土砖块砌成,之间的粘合剂也多为泥土与糯米的混合物,墙角由青石累叠而成,屋顶则为当地烧制的小青瓦。若有两层,中间则以木板相隔。
整体来看,建筑的色彩大致分为三层,屋脚沉重的青色,墙体质朴的*色、屋顶轻快的灰色,由下至上,随着建筑材料变化的色彩由沉重到淡雅自然过渡,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却又未给人丝毫不协调的感觉(图4)。时代稍近的建筑的外墙往往会被粉刷成白色,随着岁月的流逝,石灰慢慢剥离,白与*之间自然过渡,形成天然的微差,仿佛时间走过墙壁留下的斑驳痕迹,给人古朴、沧桑之感。墙角青石原本的色彩也在时间的蹉跎下被掩盖,抹上了一股淡淡的*色,更与土墙融为一体,相映成趣。门与窗都是木质的,色彩也与墙面相一致。受制于当时的制造工艺,自家烧制的小瓦往往色彩不完全一致,每块砖自然风化的程度又不尽相同,由此屋顶便形成了自然的微差,从远处看,一片和谐,只有从近处才能感受到这种微差带来的韵律美感,配合屋脊平直的线条,在蓝天白云之间形成自己特殊的节奏(图5)。自然和谐的色彩搭配使古民居无论在满眼绿色的春季,还是天地之间一片雪白的冬季,都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出简单平静而又极富美感的独特韵味。
图4屋脚
图5屋顶
图6错落有致的屋檐
(2)外形
白果树的建筑外形整体表现为朴素的美。大门一般直接开于外墙的正中间,配合以简单台阶,或者有更加讲究的则将门退后一两米,形成一个“凹”字型的大门,简单、质朴,一般仅能容两三人同时经过。若有两层,整体上一层较高,二层较矮,与之对应的,房屋二层的门窗相比一层的也较小,两者之间形成对比,避免了单一整墙面给人带来的单调感。窗户多从正面打开,侧边开窗较少。从侧面来看,民居至多只有两进,前进相比后进较小,屋檐也较低,配合以旁边墙面的屋檐,形成层层叠叠却又错落有致的感受,像各方向延伸的线条更加突出了这种条理性与连续性(图6)。
(3)结构
白果树民居全部为土木结构,所有建材均取自当地。整体上看,房屋的结构讲究对称,多习惯于首先在中轴线之上建造主要建筑,单体较大,在两侧配以其他较小的建筑,形成中间向两侧延伸的对称结构,或围合成“三合院”、或一字排开屋面连脊,既有主从的突出,也形成了物理意义上的均衡。
纵向看,两进布局的民居上厅最为阔气,也是整个建筑空间 的地方,只用于供奉祖先牌位,下厅较小,用于日常活动。上下厅之间的天井极具特色,雨水顺着屋檐流进中央天井,再流向天井两侧的小天井,最终流出建筑,天井中还有台阶,连接不同高度的两个厅。
这样的设计,既有生活情趣也有实用需要,达到了审美与使用的双重功效,在造型与功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表现出独具一格的空间结构美。
四、感受上的意境美
1、自然
自然属于物的范畴。民居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青瓦土墙,建筑本身就与周边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山水之间,民居隐约可见,宛如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环境成为了最天然的陪衬。两者之间,互相添彩,令人不绝于感叹先人的智慧。这是长期生产实际的经验总结,既是有意为之,又是不经意之间营造的天然美学,背后蕴含着古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哲理[1]。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道,在建筑上的表现,大抵如此了。
动静者,天地之气质也。古民居并不总是沉默的,它也有自己的生机与活力。白果树选址的自然环境也为其增添活力,村落就位于一条小溪旁。虽是小溪,但日夜、四季都不曾中断,整个村落都可以听见哗哗的流水声,民居与小溪间最小一处间隔仅为一米,建筑的静、自然的动,两者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当然也有动静失衡的时候,据说有次小溪发洪水,但水却像知道方向一样,只冲向了梯田一侧,未伤及房屋与居民。
2、建筑
巷,是白果树民居的特别之处。不开窗的墙与旁边的挡土石墙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更是因为这种狭窄和封闭,给人以幽深、看不见尽头的独特感受。蜘蛛网般的巷道连接着各家各户,形成封闭却又连为一体的整体空间。当人走进期间,映入眼帘的只有建筑,无论你是否用心去感受,它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顺着脚下的青石板路,人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一种期待,想走到巷子的尽头,出口处豁然开朗,是不是也是一种惊喜的美?屋檐之间,两条笔直的轮廓线构成了一片狭窄的天地。当人步入其中,抬头仰望天空,突然一阵微风佛面,看到树影摇曳时,想必也是一种独特的美的感受。
古民居高耸的土墙总给人静谧之感,但当你走进屋内,就会发现这是另外一方天地。进入厅堂时,屋内两进、上下厅、天井构成的是几个截然不同的空间,或明或暗,或干燥或潮湿,不同的空间相互交错。天井又将外面的景色引入进来,既加强了房屋与自然界的交流,也将人的思绪引向天井之外。明暗之间、虚实之间、现实与梦幻之间层层叠叠,产生了模糊空间的意境美。同时,空间之间相互渗透,进一步增强了结构带给人的空间感。白果树的老人喜欢坐在两侧小天井的旁边,听雨水从屋檐滴滴答答融入水流之中,与流水一同溜走的是老人的思绪,带不走的是白果树的沧桑。这是流水转换的美,也是时空变换后恍若隔世的美。
3、人
自然景色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及其有限,单独一座大山放在群山之中则显得平淡无奇,若是增添了民居的点缀,则显得更加引人入胜。自然界本身是不带有感情的,只有走进民居,看到生活在那里的人时,才能感受到深入环境的人文情愫[2]。村民是村落的*,环境是承载着神的形,环境与人文之间形成了极富韵味的景观形象,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这 的感受,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够有所体会。
自然与建筑之外,民居中的人与生活更耐人寻味。生命灵动的美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产物,他们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在享受这美的存在,或许置身其中的他们无法有如此真切的感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人与自然相互形成的美感只因他们而诞生。平静的生活与前进的生命,历史与未来,运动与静止,是社会运行的规律,也是基于时间的最深层次的美感[3]。
皖西南山区的夏季,天空中总飘着蒙蒙细雨,在山谷之间形成朦朦的薄雾,古民居在青山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只有走进了才能感受到其真实的存在。伴晚,炊烟升起与晚霞相伴,妇人拿着篮子走在石板路上,眼前的景象仿佛置身于梦中,在梦里的人浑然不知,梦外的旁观者恍若隔世。当地的人与外来者抑或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审美与被审美。
五、结语
自然、建筑与人是组成皖西南民居之美的客体,三者之间只有融为一体时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美。当我们作为审美主体置身其中进行了解时,不能只局限于欣赏某个个体,更应该着重探索其中的联系[4]。注重由村落整体再到屋内具体空间的欣赏视角、注重由实体到意境的感受、注重真实与联想之间的链接,才能产生更多维度,多重感情相叠加的,复杂而深度的审美体验。
本次探访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村落的人文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意蕴美层次上的内容还有待未来补充。白果树村因树得名,随树而衰,待未来顺势而兴。等到深秋,白果树叶片金*之时,相信会有更动人的美感。除了那些名声在外的传统聚落之外,古民居还有很多,它们就像白果树村一样,隐于深山而不为外界所知,它们的美值得更深入地探索与长时间去感受。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2]唐孝祥.传统民居建筑审美的三个维度[J].南方建筑,(06):82-85.
[3]刘仁义.感悟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4]赵波.徽派建筑的人文矛盾[J].建筑与文化,(3).
备注:本文 作者*松系天华镇合铺村人,现就读于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班。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不代表“天华发布”持有文中观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