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惠济寺古银杏,方知静穆才是大美
南京浦口惠济寺有三株古银杏,已经有多岁,应该是南京地区最古老的银杏树。初冬时节,正是欣赏银杏的 时机,我们开车穿过长江隧道,来到坐落在浦口区汤泉镇的惠济寺。
惠济寺在历史上很有名,早在南朝刘宋时,武帝刘裕就“万乘来游”,可见场面多么隆重和威风。不过惠济寺最值得强调的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修学,这三株银杏树就是他手植的。当年在惠济寺附近还有一处昭明太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太子汤”。
北宋年间,高邮籍文人才子秦少游与孙莘老、释参寥三人结伴来探访,秦少游写出传颂千古的散文《游汤泉记》,这篇文章记叙了他们从高邮西门出城,先去了湖西的神居山,然后从六合辗转来到惠济寺,当时住持昭庆道人还出来迎接。文中不但记叙了登龙洞山,游项羽祠,还特别提到了“太子汤”。
昭明太子非常有才华,可惜英年早逝,所幸留下了流芳百世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传说他死后葬在南京东郊燕雀湖畔,因为宫中太监来盗墓,遭到成群燕雀来护墓,后来就把这个湖称为燕雀湖。虽然是个传说不可信,但善良的南京人挺享受这个故事。
不过,前几年经专家考证,昭明太子和他生母丁贵嫔的墓在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尤其那一对南朝麒麟,被公认为南京现存最为精美的六朝石刻。
去的那天中午,我们穿过“惠济寺公园”的牌坊,远远就看到了惠济寺前面三株高大巍峨、极具古意的银杏树。
走过惠济桥,来到一大片草坪,正面放着铁艺镂空的长幅书法作品,就是被称为“书法草圣”的林散之先生所写的长诗《古银杏行》。林散之是江浦人,这篇多字的书法作品,记叙了他对古银杏、对故乡的爱。寺院的左边还有一块《古银杏行》石碑,字迹有些模糊不清,颇为可惜,好在浦口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里有这幅书法作品的原件。
在生活中,我是大树的崇拜者。写到这里,我很难用文字叙述当时走近这三株古银杏树里所感受到的震撼,在它们面前,什么雄伟、高大似乎都变得苍白了,它们更像是三位千岁长者在那里沉思、冥想,只有到这时候你方能发现——静穆才是大美。
长者名为“千年垂乳”,这是三株古银杏中 的雌树,树高20.2米,树径7.45米,需七个成年人方可合抱,树枝上共有七支下垂的树乳,树乳又名“气生根”,因为这株古银杏根部供水和养料不足,就生出树乳来吸收水分和养料,其中 的树乳长2.18米,堪称神奇!这七支树乳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身上的巨大乳房,悬垂在裸露而苍老的躯干上,使人产生无限景仰。树旁有个牌子,上面记录了半个世纪前曾有两个年轻人拿着梯子来锯树乳,结果锯到三分之一,梯子突然断了,两个年轻人一个断了胳膊一个断了腿,据说后来就再也不敢来锯树了。从保护树木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围着树转一圈,不仅可以看到裸露的树根,树下还有一张石板香案,上面供奉着佛像。
仲者名叫“撑天覆地”,树高24.7米(三株树中它 ),树径7.4米,因树干高撑天空遮天蔽地而得名。据说每逢夏天,浓密的树荫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可供千人纳凉。
叔者唤作“雷击复苏”,树高23.9米,树径4.7米,此树与前两棵 的不同在于,树干挺直高耸,宛若一柱擎天,显得傲岸而突兀。清咸丰年间,一场惊雷击毁了此树的半边躯干,数年后竟又奇迹般地慢慢复苏。现树干中空,如果紧贴当年被雷劈过的部位向上观望,还可窥到一线天的奇景,令人赞叹。
据林散之先生在诗中记载,这三株古银杏原来互相倚伏,不可分离,后来遭到无端砍伐,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世上每棵树都是 的,这三株堪称稀世之宝的古银杏树,居然能历经沧桑存活到今天,并以它们不同的个性风姿耸立在我们眼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我的故乡高邮南门,也有三株古银杏,少年时代,我沿着大运河堤徒步去南门游荡,远远看到银杏树,就知道南门快到了。在我少年的心里,古银杏就是南门的象征。可惜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三株古银杏就不明不白地消失了。还有我当年就读的曙光中学,是唐代乾明寺(当时我们就在大殿厢房上课),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不明不白消失的,让人扼腕叹息!
所以,今天当我有幸看到这三株古银杏,也算是了却对故乡三株古银杏树的思念,更何况年前,我的乡贤秦观先生和另两位同乡也来到过树下,见树如拜乡贤,所以特意让小同事帮忙拍了一张我在树下的照片。
我们在那座老屋院内闲逛,遇到骑着 车的朗景师傅,他告诉我们:这三株古银杏已经有年树龄,但依旧开花结果,所结白果无苦心,被誉为“佛缘圣果”,上个月刚刚完成了采摘,那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无心白果”,每斤可卖元。据说,银杏每年4月开花,10月结果成熟,说实话,我很想看看银杏开花的样子。
有人说,这三株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生机盎然,应与汤泉镇地下富含硫磺、 气的温泉有关系。汤泉镇素以“温泉之乡”闻名,镇上的温泉泉眼多达七八处。不过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驾幸汤泉镇,因避讳汤字——因为朱(猪)怕汤(烫),就将汤泉镇改称香泉镇了,惠济寺也因此一度易名为香泉寺。那天我们就看到一口香泉井,旁边有一位老僧打水的雕像。
清朝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又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花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声的,除了善男信女的无声祷告外,又多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寺院与书院如此紧密结合,在全国也不多见。可惜清朝咸丰年间,这座千年古刹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中……
惠济寺的西边是正在恢复建设的寺院群落,都是唐代建筑风格,非常壮观。回来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yjz/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