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又是银杏叶*时
“故国从来艳乔木,况甘隐沦绝尘俗。”当满城银杏叶变得金*,是成都最美的季节。年5月26日,银杏树被确定为成都市市树,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市树日”。自此,这个天府文化的见证者和共建者,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印记。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光阴流转,寄存了尘世的幸福与乡愁,被郭沫若誉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张抗抗曾在《城市的标识》一文中写道:“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 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市的性格。”树木是人文精神的承载,银杏这张金色的名片,在成都的文脉中紧紧扎根。
上一篇文章: 银杏茶的生理药理作用 下一篇文章: 伊婉功能介绍以及使用方式
种树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
银杏,叶片形状像是鸭掌,故被叫作鸭脚子、鸭掌树;果实呈白色,故又名为白果树;银杏生长缓慢,从种树到收获果实,至少要三四十年,取“公种而孙得食”之意,名曰公孙树。其叶片洁净素雅,树干通直、层次分明,有不受凡尘干扰的意境,又称之为“中国的菩提树”。银杏原产中国,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逃过物种灭绝的种种劫难,以孑遗植物的珍贵身份,奇迹般生存了下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古刹寺庵、无不有高大挺拔的古银杏,其气势雄伟,树干虬曲、葱郁庄重,正如郭沫若深情礼赞:“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日中天。”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2.3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金*的银杏叶曾映照在恐龙的眼眸中;年前,道教始祖老子在西安楼观台说经传道,相传他亲手栽植的银杏,树心已空依然枝繁叶茂;名医扁鹊、孔子弟子闵子骞、东汉张天师、蜀汉名将张飞、唐太宗李世民、诗人王维、李白、名相文天祥、文豪郭沫若等都曾有过一段“银杏缘”……数千年来,文人雅士和历史名人手植银杏的故事比比皆是。最早将银杏记录进典籍的是司马相如,其《上林赋》云:沙棠栎槠,华枫枰栌。枰,即平仲树,古人称银杏树为“平仲树”,意在赋予其“正直”的品德。他的《长门赋》中有“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以银杏做的木梁,带着尘世间美好、中正之祝福。到了宋朝,有关银杏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北宋欧阳修、*庭坚,南宋陆游、杨万里都有关于鸭脚(银杏)的诗句。以鸭脚为喻写银杏最传神的,当属宋代张商英的《咏银杏》:“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城中朱门韩林宅,清风明月吹帘笙。玉纤雪腕白相照,烂银破壳玻璃明。”即便在宋代,北方也是没有银杏的。梅尧臣诗云“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戏谑北方人不识银杏、南方人不识核桃,见了两物以为是橡子和栗子。因为珍稀贵重,皇室贵族 种植,宋代欧阳修《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描述了银杏被引种到京都时的情况:“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由此可知银杏一名是宋初皇帝的赐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银杏寿命可达年以上,是树中的老寿星。银杏除了观赏价值,还有药用、生态价值,可谓全身是宝。银杏果实外白内青,烤熟后绵软糯香,口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瑞《日用本草》中,银杏果均入药(多食易中*),当代科学家成功发现银杏的根、叶、皮也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质。银杏还可以净化空气、抗病虫害,被公认为无公害的种树。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市遍植银杏,中心城区现有银杏5万余株,在城市道路、游园、小区等都可以欣赏到银杏秋叶。
咏树满地翻*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
银杏树形高大挺拔,木质纹理细密,叶片玲珑奇特,兼具南木之隽秀、北木之雄强。文人墨客歌咏银杏的诗词歌赋中,西汉司马相如最早认识到美树嘉木的价值,其《上林赋》云:“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楙”。西晋左思在《吴都赋》中,有“平仲君梃,松梓古渡”之句,对银杏之挺拔苍劲颇为赞赏。这番虬曲琼结、茂密庄重的景象,在宋代葛绍体的《晨兴书所见》中最为生动:“满地翻*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清末四川才子李善济在《银杏歌》中,以“状如虬怒远飞扬,势如蠖曲时起伏”描绘了银杏的雄姿与气势。银杏春生、夏长、秋*,是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寄托。初唐诗人沈佺期曾在流放途中,作《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平仲是银杏的别称,早春一派新绿,生机盎然,诗人借银杏的高洁抒发内心的情怀。李商隐在徐州做幕僚时,突然忆起故乡房屋前的银杏树叶子应该*了吧,夕阳西下,落叶纷飞,应该是好美的风景,离愁别绪油然而生,提笔写下《越燕》一诗,以“越燕”为吟咏对象,但诗末“卢家文杏好,试近莫愁飞”,意境尤为深远。李清照南渡颠沛流离,写下《瑞鹧鸽》“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咏物寄兴,将双银杏比作患难与共的爱情。银杏还是古代文人馈赠宾朋的佳品。梅尧臣寄给欧阳修新产的银杏果,欧阳修以《梅圣俞寄银杏》为题作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千里之遥,能得到友人赠送的百十颗银杏果,觉得十分珍贵而赋诗抒发友情。梅尧臣收到欧阳修的诗,依其韵脚回了一首《依韵酬永叔示予银杏》:“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北宋两位大诗人因银杏相互唱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南宋大诗人陆游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曾写有《听雪为客置茶果》:“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不飣栗与梨,犹能烹鸭脚。”诗人青灯下待客,燃炉煮茶听雪“烹鸭脚”,好一派闲情逸致。另一位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品尝了银杏果香醇、绵长的美味之后,赋诗《银杏》赞曰:“深灰浅火略相遭,子若微甘韵 。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将人世间的甘苦之意,借银杏果之味给品了出来。金叶、青砖、红墙,银杏为名川大山、古刹庙宇增添了古朴沧桑。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曾作诗咏曰:“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 雨。”文杏、香茅均为名贵树种,用作建筑材料,自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而“栋里云”化作“ 雨”,表达了诗人心明如镜、览照万物的意念;明朝刘熠的《赠古泉上人》同样有禅意:“尽日苔阶闲不扫,满园银杏落秋风”;释慧空的“蟠桃一实三千年,银杏著子三十载”,在虚与实之间,总有一种奇妙想象。苏东坡在河南净居寺筑台读书时,非常喜爱唐代名僧道案、定易二人合栽的一棵银杏树,在银杏盛果时撰联一幅:“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表达了对银杏“一树擎天”的敬慕之情和审美情趣,这株银杏树也因集名僧、名家、名联于一身而闻名遐迩。
赏树天师洞前有银杏,罗列青城百八景
银杏是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松、柏、槐、银杏)。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是成都银杏树集中落叶的时期,此时天上地下一片金*,是赏叶的 时节。成都市环卫部门近年来对部分街道的银杏落叶首次采取“只捡不扫”的人性化措施,将银杏落叶景观长时间留给市民。也许在一个街道拐弯处,也许在一抹红墙边,也许在一处院落里,银杏就会与你不期而遇。这些庞大的城市共生体,是公园城市运行良好的基石之一。银杏见证着时代的流变,也镌刻着成都的文化基因。烟火成都三千年。与时间共生的,是这座城市棵银杏古树,在成都中心城区最老十大古树名木中,有8株都为银杏。这些温和的巨人,或许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默默守候着这座城市的时光荏苒,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活的证物。在青城山天师洞,生长着成都十大千年树王之一的天师银杏,相传为道教创始人张天师手植,树龄达到年,树高50余米,胸径2.47米,树围 处要五六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圈住。在满山苍翠中,天师银杏如塔耸立,气势雄浑磅礴。清末四川才子李善济曾作《银杏歌》:“天师洞前有银杏,罗列青城百八景。玲珑高出白云溪,苍翠横铺孤鹤顶。”在百花潭公园,有一棵树龄年的唐代银杏,雅号“白果大仙”,此树原被栽植于汶川漩口镇一古刹之中,后来寺院几经毁损重建,终于荒芜废弃,据传这个白果大仙在明末曾遭过火焚,清代又被雷击,真是历尽劫难。年12月,白果大仙桩头残躯迁移落户于百花潭公园,幸运的是,这株唐代银杏从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照顾,焕发了青春。每年秋天,远望如一把金色的大伞。在都江堰离堆公园,还有一株汉末的“张松银杏”,原植于崇宁县三圣寺,民间传说中为蜀汉时辩士张松的故里,年移植到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据传树龄余年,号称树神。最为神奇的是这棵古树树枝干上长了许多笋状的突起,被称为白果笋,极为罕见。龙泉山长松寺村雷达站的银杏,地处龙泉山海拔米之处,胸围为8.6米,树高达50余米,已有余年历史。大邑白岩寺的九子银杏距今也有千余年,这棵大银杏一次被雷击死去,从树根处发出九棵新树,九根枝干神奇地连在一起,被誉为“九子连珠”。一年好景君须记,又是银杏叶*时。从电子科大到四川大学,从百花潭公园到望江楼公园,从锦里西路到锦绣巷、银杏路、宽窄巷子,从武侯祠到青羊宫、文殊院……千年来挺立在这片土地上的银杏,年轮加了一圈又一圈。每一次树根的向下生长,都把成都的文脉向前带一步;每一个春天扇形状叶子的向外发散,都是一轮城市的变迁。银杏和城脉,在每一个当下,相互见证,又彼此守望。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蕙茹成都市植物园供图
编辑唐元
校对凌晨
审核张婷婷李影庄伟伟
监制任远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