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宛梆梆子戏中的银杏树
银杏树是一种珍稀、古老的树种,而分布在河南的梆子戏以南阳的宛梆最为古老。
来到豫西南农村,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一场戏剧演出:只见台上委婉清亮的女腔和高亢豪放的男腔唱着古今大戏,那种曲调丰富、唱腔激昂、穿透岁月的沧桑之音只唱得台下观众为之凝神,掌声不绝。这个被众人称好的剧种就是明末至今历经近年历史而没有凋亡,比京剧、豫剧、曲剧更古老的民间珍稀剧种——宛梆,而“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则是目前国内仅存 的宛梆剧种专业展演和研究、交流单位。
在南阳,宛梆是农民心中的流行音乐,经常可以看到内乡宛梆的演出车队,从乡村到城镇,四处传唱着宛梆美妙的声音,它时而婉若鸟鸣似百灵穿云,时而悲壮酣畅如鹤鸣九天。为生计忙碌的南阳人,总想在宛梆中寻找一丝平静,远道而来的游客也常被那独特的旋律吸引得流连忘返。
宛梆姓“宛”,生长并流行于南阳,明末清初由东路秦腔化生而成,但绝不是秦腔文化的新瓶旧酒,而是不断吸纳阳腔、弦索、锣戏和昆曲的艺术精华,经过数百年的提炼,最终独树一帜。其表演粗犷、豪迈、奔放、质朴,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化妆多用粗线条,武生表演的“连三腿”在其他剧种中很少使用。宛梆学艺,向来注重过硬的基本功:头一年拿顶、虎跳、踺子、小翻、大提,第二年练四面筋头(即“出场”、“前播”、“蛮子”、“捏子”四种,均牵动着全身各部)。
在整个身体中,腰部属中枢,腰是根基,手善变幻,眼能传神,腿脚弹跳。宛梆老艺人王春生曾说道:“在练身段基本功时,切忌艺病染身。所谓艺病,就是咬牙绷脸、皱眉努眼、猫腰撅臀、扣胸耸肩、呲牙咧嘴、横眉怒目……”意思是像这样的弊病若不注意纠正,带到舞台上就会破坏艺术效果。要想身段美观,老艺人们还传下这样的口诀:老生身要弓,花脸身要撑,小生紧腰中,旦角全身轻。特别是扮演武生的老艺人邢德山,绰号“二垫儿”,武功好生了得,年幼学戏时一年三百六十天腰间从没松过“板带”,打起枪刀把子很见工夫,他曾说:“打要打得准、打得稳、打得狠,武打虽然是假的,但打得有感情就成真的了。”
年轻时在《对花枪》中饰罗成,他用脑后三枪时连翻三个鹞子紧随着三次刺枪,均刺在罗义的脖颈左右和头顶,每一次刺枪都使观众拍手叫好。耍扇子功,前辈老艺人们也传有一套口诀:文扇胸,武扇肚,僧扇袖,道扇领,女扇鬓,老年男的扇胡须,盲目之人扇眼睛。
据老艺人讲:内乡宛梆早期的“公义班”有一名丑叫王老四,练有几招特技。他扮演《小八义》中的猴子阮英时,手拿两根木棍,上边顶着放有鸡蛋的小簸箕,在桌子上翻筋斗,下来落地时簸箕内的鸡蛋一个也没掉;在表演老鼠偷吃面一情节,用轻快敏捷的柔体动作张嘴倒啃瓷碗,然后噙着碗矮步走圆场,并用牙将碗咬得叮当响;扮演时迁偷吃鸡的情节,以舞蹈动作吃鸡,吃得毕真可信,用虚拟的动作啃鸡骨、吐鸡骨、嚼鸡骨,把牙咬得咯吱响,观众听得清清楚楚,看得如痴如呆,堪称绝技,满场叫好。宛梆名老艺人王春生饰旦角,他的台步轻而飘、大而稳,全身形成一个整体艺术,表演细腻真实,美观大方。扮演《洛阳点炮》中的王娟娟,在击鼓告状一场,采用碎步、挫步、卧鱼等表演动作捡木棒后,打转身抖袖抖裙,再碎步到鼓楼下击鼓,几个身段动作充分表达出了王娟娟这一闺门女子,到衙前惊恐羞愁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宛梆有名的老红脸翟道三,在《斩蔡阳》中扮演关羽,当报子二次上场报道“蔡阳老儿统兵到,要与二爷枪对刀”,他猛一亮相,睁开了双眼,炯炯有神,眼珠子红得能滴出血来,这一绝招充分展示了关羽气愤填膺、刚烈勇猛、目中无人、力敌万夫的英雄气概。
宛梆唱腔分本腔与假腔,男声的大本嗓听起来高亢、宏亮、豪放、明朗,女声的高八度呕音特色花腔则娓婉清亮,非常动听,喜怒哀乐均可表达,是其他剧种没有的。宛梆的定调在目前戏剧当中是 的,唱腔演出难度很大,特别是演唱花腔的技巧不易被掌握。
常言道:“戏班子要有好箱,演员要有好腔。”被观众誉为“震塌台”的宛梆 演员杜林保,他的唱腔之所以受到好评,是有一段艰苦辛酸经历的。其幼年孤贫,便入班学戏,专攻净行(花脸)。在一次演《跪嫂》中饰包公,恰遇嗓子变声期,把戏唱砸了,观众拍了倒好,下台后被师父打了六、七个嘴巴,撵出剧团。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回到老家邓县,为了生计就跟着打油的匠人干活。打油时,必须将油锤抡起,喊着号子,这样落锤才有力。他练着、喊着,喊着、练着,一年多时间竟喊出了一腔虎音,于是重新回到戏班里,拜过师父之后,首演《化心丸》中的包公,由于声音有振台之功,连连数场满堂叫好,观众无不赞叹,从此声震宛西。后有人问他:“你的嗓子咋这么好?”他说:“我是抡油锤喊出来的。”故当时称他为“油锤花脸”。
解放后进入内乡宛梆剧团,年、年两次参加河南省戏剧汇演,在《化心丸》中饰演包拯、《黑打朝》中饰演敬德,均获得表演一等奖,其唱段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播放全国。
如今,宛梆这一珍稀剧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乡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不懈努力和奋力传承下,不仅深深扎根于豫西南这片土地上,成了广大群众的精神大餐,其影响还远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等海外华人圈中,而且逐渐成为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土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较之那些已在岁月中流逝的文明,宛梆的坚守,有了活化石的意味。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