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那棵银杏树

白癜风遮盖液 http://m.39.net/pf/a_4624548.html

王维的那棵银杏树

文/马晓安

南京来了位文友,非要去看王维的银杏树。说自从十三年前看过之后,*牵梦绕,放不下心,本次来西安公干,就执意要圆了这个梦。于是我有幸,也就陪着,看了一回那棵还健在的,据说是王维手植的银杏树。

初春的辋川山坳里,满是春天的写意。那棵银杏树巨大而沧桑的树干也擎着一树翠绿的碎叶,报告着春天的消息,也报告着自己身体尚且健康的全部信息。当然,也报告着王维这位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伟大诗人还健在于我的心里。

(一)

王维大概在开元九年(公元年)他四十岁的时候,利用官僚生活的闲余时间,划着小船由京城长安溯灞水入辋水,来到了辋川。辋川在长安东南古蓝田的终南山腹地,因数水交错如辋而得名。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想见,这一定是个上好的所在。原先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此建置了一处别业,其间溪潺泉飞,鸟嘀蝉鸣,修竹葱郁,草木茂盛,况有若干馆舍掩映其间。真乃世外桃源胜境也!王维看中了,便购之而居,修养身心,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想那王维,朝事之后,便与道友裴迪乘一叶小舟,看一路山水归至辋川胜境。饭事之后,即聚坐一馆舍之下——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凡二十景,哪个都有远离凡尘、陶醉自然、悠然惬意的感觉——品茶说禅,弹琴赋诗,那简直就是神仙的日子了!

就这样,王维与辋川结缘,便同名于天下,同记于历史。地因人而名?人因地而名?客观的说,辋川是沾了“诗佛”王维的光了。

(二)

王维何以隐居?遍观中国历史,大凡隐居者都属高人逸士,都与个人*治抱负不得实现、与*治氛围的霾雾浓重有关。王维或许也不列外。

王维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早慧,工诗善画,博学多艺,十五岁以自己的才能博得了贵戚豪右们的青睐。开元九年(公元年)进士擢第,解褐为太乐丞,步入仕途。时在河东山西, 诗人如群星璀璨,王绩、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卢纶、耿伟、畅当、柳宗元、王涯、吕温、司空图、温庭筠都已誉满大唐。而王维,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王维诗名早著,加之他长年在长安作官,又多与亲王贵胄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王维“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与远。唐玄宗天宝年间编辑的《河岳英灵集》,王维被列为三十五位“河岳英灵”之冠。杜甫称赞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唐代宗下令编辑王维诗,作有“诗名冠代”之评价。这种效应,当时还是名声寂寂的杜甫自然望其项背而不及,即便是天才诗人李白,也只在伯仲之间。当然后世称王维“诗佛”,便重新排了座次,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后了。

王维还精于音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 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

《旧唐书·王维传》还载,王维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著有画论之《山水论》、《山水诀》传世,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鼻祖。

因此,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超然的音乐和绘画才情,使王维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也便使王维成为了中国田园山水诗大师。自不足怪了。

王维当之无愧是大唐 山水诗人、 山水画家(可惜无画作存世)、 音律家,当之无愧是大唐上层社会的偶像。或许他的”粉丝”不亚于我们今天的“天王”!这是王维立足大唐社会的资本,是王维的骄傲,是谁也无法撼动的。

(三)

然而王维的仕途也真真切切是坎坷的。

开元九年(年)王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王维正欲满腔热情为国家做一番贡献的时候,却因他的治下伶人舞*狮事件,而被谪济州司仓参*。这不大不小的挫折算是给年轻气盛的王维一个告诫。告诫什么呢?王维自己当然知道。好在那个朝代还是重才的,不久便又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还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献始兴公》诗,诗云:“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做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高调称颂张九龄反对植*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治主张,也体现了王维不向权贵与腐败低头的“匹夫节”和*治理想。看来那次告诫,对王维并没有管用。而且,即使在王维仕途遭遇挫折之际,他仍无意于放弃自己的济世抱负,《不遇咏》说:“今人做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济上四贤咏三首》中,赞扬了“四贤”的品德和才能,为他们被埋没而鸣不平,并有意识地把他们同“幸有先人业,早蒙名主恩。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的贵胄子弟作比较,揭露了社会的不合理。《寓言二首》更是对那些不学无术却窃取高位、过着豪奢生活的贵族子弟提出责问:“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这一时期的王维其诗其人极具“建安风骨”。

二十四年(年)张九龄罢相,权奸李林甫任中书令。自此,朝*日趋黑暗腐败。也自此,王维日渐消极,不意仕进。官至正五品给事中,就再无迁升。苑咸作诗讽刺。王维答曰:“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扬子解嘲从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苑咸是李林甫的亲信,他既有相怜,王维便自可籍之自进。然而王维却说:丞相无私,禁绝请托。表面是称赞丞相,实则是表明自己无异于走苑咸之门路。足见王维骨子里是断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然而此时的王维已经开始身在朝廷,心在山野了。因为面对强大的李林甫势力,诗人王维太渺小了,太无奈了。无奈的王维开始分心了。这是大唐的可惜,或许却是唐诗的大幸!是中国山水诗之大幸!

然而到了天宝十五年(),安史叛*攻陷长安,王维扈从玄宗不及,为叛*俘获。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寻被缚送洛阳,拘于菩提寺。在寺中,赋《凝碧诗》,抒写内心的哀痛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不久,安禄山强其作了给事中,算是被迫作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当斩,幸其赋有《凝碧诗》,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还是以他的“忠”和“才”恢复了仕位。

这时候的王维是矛盾的,是复杂的,也是痛苦的。他毕竟作了“伪官”,这是他的耻辱;他厌恶而又无奈官场的黑暗,却又对天子的宽宥和擢拔心存感激。因此,他已经对佛教崇信益深,《叹白发》慨叹:“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尽管如此,诗人却还是打消了意欲退隐的念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云:“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在《与魏居士书》中,还以儒道和佛理劝说魏居士出山做官,效忠朝廷。极度痛苦之时,也便“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才高就自然气傲,这是谁也没办法的事情,包括才高者自己。于是,眼观或者亲历了诸多的不如意甚或不平、不公之事,就自然要愤然而起,就自然要表示强烈的不满!当然,面对强大的执*体系,这种恃才傲气,自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才高的双刃剑效应,亦即是才高衍生出高傲性格的双刃剑效应。这是客观的,也是才高者无奈的。不易而无助的王维实在是让人怜惜!

然而王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洁净”和不被污染,孤独的、艰难的,也顽强的擎一冠翠绿,不屈服,不合污,执着的洋溢着其生命的健康、伟岸和生命的的风采。让世界多一份翠绿,多一份清新的空气,多一份灿烂阳光。尽管王维已事修佛,“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那也实在不影响他那道绚丽的风景!

(四)

王维始终未能彻底归隐,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有人说是“恋栈怀禄,不能决然。”此言不准,亦不公。

对黑暗王朝*治骨子里的不认同、不同流合污,甚至遭受迫害而贬谪发配下大狱,就一定要做个”革命者“揭竿而起,造反上山?这样要求,未免太苛刻了,太 了,太一厢情愿了,太不饶人了。

王维其时家境确不殷实,而且还很拮据。《偶然作》其四云:“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他确实不能过清贫的生活。王维也是人,也要生活,要养家糊口,要尽孝,不舍朝廷俸禄,奇怪吗?

而且,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而”思其君“、”忧其君“,这是封建社会臣子们”忠君“思想的根,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修身“而”治国“、”平天下“之 使命。不因君昏而不事君,不因遭贬谪甚至迫害而不事国。除非身陷囹圄而不能。愚吗?确实愚。可这是封建社会的官场文化,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当然不是”潜规则“,是积极地“入世”人生观。

明朝末年的*道周,为当时一个权臣杨嗣昌父母去世后要不要按制回乡守孝三年之事跟崇祯皇帝当庭辩论,让崇祯下不来台,崇祯一怒,未当“浮尸千里,血流成河”,却也廷杖五十,下了大狱。*道周一生真正在朝做官也就两三年时间,其余大部分时间或者被皇帝关着,或者被贬回老家。到了弘光二年,南明小朝廷奄奄一息,他在福建已经知道这个小朝廷是西山落日,无法挽救了,却还要率两三万未经训练、缺乏给养的义*去江西与精锐的清*骑兵作战。被俘后,*道周还写下了《后死吟》三十首挽诗,又现了他矢志不渝的忠君情怀和视死如归的报国精神。

苏东坡,被贬*州,过着“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清苦日子,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处进退已皆失据的境地,却还要感叹“君门深九重”,为不能向朝廷尽忠而遗憾。

在中国文人的生命里,是无论如何也丢不下自己的君和自己的国家的。王维自然也不能例外。他还能全身隐退,不问朝事吗?何况他还做过”伪官“,做过对不起皇上的事情。而皇上对他还既往不咎,宽宥怀仁,是有恩的。王维时一定要报恩的!这是王维及王维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

有一种一厢情愿的认识”潜规则“,似乎王维决然归隐,就是气节,就是我们心中的王维了!王维无意于做我们心中的偶像,王维不是为我们活着,为今天的我们活着。王维就是王维,是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封建盛世大唐的王维,更是王维自己的王维。我们不要寻找偶像,我们要科学的尊重历史。说一句”接地气“的话,我们要理解那个唐朝的王维诗人。不应该吗?

(五)

还得说王维的修佛。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名之“维”和字之“摩诘”都出自佛教《维摩诘经》。而王维的名字合之为“维摩诘”。这“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 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很早便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立志要做一个“洁净、没有污染”的人。

这个精通佛道、俨然一个僧人的王维诗人,确实直拿着朝廷的俸禄,身处尘世而不离不弃。修了佛事就一定要远离红尘,入庙庵面壁?否则就六根不净?我想起了佛祖。

当年尚未成佛的净饭王子悉达多步入伽阇山苦修六年,佛经里便留有“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故事。苦修伊始,悉达多为了清心静虑,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饮食规律,每天只吃一顿麻饭、一顿米饭,而且渐次减少, 每周才吃一顿饭。老爹净饭王得知消息心疼不已,赶忙遣人送来五百车辎重,悉达多无喜无悲,一概拒收。六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有一天他终于悟到:如此忍饥挨饿让肉体受苦其实正是在执着于肉体啊!执着是魔*!魔*在身岂能得道?看来苦修绝非修道之正途!然而悉达多站不起来了,他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正巧来了一位牧牛姑娘给她送来一碗乳糜,悉达多在接过姑娘乳糜之际发下誓愿:“所布施的食物是要让喝到它的人补充力气,同时也应该使布施者将来能得到很好的赡顾,并常保持喜欢的心情同时使她安全快乐,没灾没病,健康长寿,聪明智慧,无所不能。因此我现在愿意接受这样的事物。”悉达多找了这么多理由接受并享用了美味(其实就是一碗粥,他实在是太饿了!),浑身有了力气,精神也焕发光彩了!于是,他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怀欢喜之心,终于修了真理,成一代佛祖!

佛祖早已彻悟了修佛必须吃饱饭了才能精进。修佛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帮大众摆脱痛苦,没灾没难,健康长寿,拥有一颗欢喜善心。饿的皮包骨头,那是基本的需求苦难,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障,何以普度众生?其实悉达多那个时候实在是饿的受不了了。我想。

严肃起来说道理,悉达多可以接受牧牛姑娘的一碗乳糜,王摩诘为何非要拒绝朝廷的那份不错的俸禄呢?有了朝廷那份俸禄,诗人可以养家糊口,可以尽孝;可以为朝廷为百姓献力献智,可以尽忠;可以赋诗作画,言志风雅;可以衣食无忧的静心修佛。而修佛,可以使诗人的精神世界超俗脱凡而怀欢喜,怀悲悯,怀无欲,怀大道;于是,诗人的山水诗诗人的画,有了佛性,有了山水精神,有了自然的纯美,有了人性的善美。或许,诗人的修佛还能使自己精神无欲而把官场的失意看的如白水般淡然!哦,绝非或许,那一定是的!倒是或许诗人的修佛未必是为了来世能有好的果报,能上 ,而就是为了当世活着的快活!来世到底是什么,才不管他呢!

其实,修佛的“出世”未必就 跟“入世”水火不能相容。苏东坡也是居士,元丰五年在*州写下《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一词一赋,相隔短短几个月,一个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洋溢着高昂的积极入世情怀;一个追求“侣鱼虾而友麋鹿”超然出世的境界。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种在那个环境下的特有的精神性格的两重性、两面性,这个两重性、两面性归一在了一个生命体的骨髓里和细胞里。往往还归一得很默契、很和谐。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特质。

我倒是想,王维跟所有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是一样的,他们受的教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骨子里头、血脉里头的精神使命与归宿。他们到这个世上来一定是要有一番作为的。他们的个人成功一定是与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皇上、这个国家的百姓绑在一起的。而皇上的昏庸,或者*治的腐败黑暗,往往会深深地刺伤他们那颗愚忠而虔诚的善良的心,而修佛,能使他们毅然的、有精神大道的抛开个人欲望,一心一意的为国家效命。用道家的经典解释更为妥帖,叫做“为而不争”。

人活来到世上当然一定是要做事的,也就是说一定要“为”。都看破红尘了,都不“为”了,谁创造财富?我们吃什么?喝西北风吗?社会如何让进步?原地踏步在淳朴之“华胥”时代吗?庙庵里的信徒们总也要吃饭,要不自给自足,要不外出购买,但无论如何得有吃的啊!否则,信徒们有钱买什么?佛祖普度众生让众生免除痛苦恐怕也绝不是让世人不干事情。都不干事情了,即使是没有痛苦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只不过,宗教是要凡人们做事而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争名争利,不有功利欲望。这或许才是根本。

还有啊,宗教信仰跟*治主张,哦,或者也可以称之*治信仰,是两回事。那些西方的 们大都是虔诚的仰基督教徒,*治上却有种种*派之分。而且他们事情做得一个要比一个好,“为”的一个比一个欢实,否则民众要把他们赶下台的。哈哈,扯远了。

如此一想,我倒真的敬慕起王维以及王维们们来了。用现代的说法,叫做“无私奉献”!而他们这种可贵的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其实是痛苦的,是非常痛苦的。是生命不能由衷的无奈的选择!这其实是那个社会不幸与大幸。

哦,“维摩诘”那个大乘佛教的居士, 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王维给自己精心起了名“维”和字“摩诘”,那王维一定是想做一个“净洁、没有污染“的人了。或许王维做到了。我也以为王维做到了。只是,王维做得太不容易了,太艰苦了,为此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这就是现实的严酷与无情。这就是现下的年轻人戏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吧!哈哈。足见,王维的可贵!一种精神的可贵!值得礼赞的可贵!

(六)

现在该说说那棵银杏树了。

王维的辋川二十景中确实有一“文杏馆”,王维《辋川集》中也确实有一首《文杏馆》,诗曰:“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 雨”。但这银杏树果为王维手植?王维怎么就手植了一棵银杏树呢?我曾查过旧版《蓝田县志》,未获些许蛛丝马迹。或许这棵银杏树压根并非王维栽种的,只是个传说而已。但传说必有传说的道理,王维肯定跟这银杏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传说也不会一传就是一千多年。我执着的如是想。于是我查了银杏树的历史和背景以及它的特质。结果让我有些吃惊。

银杏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又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 品种,因此植物学家们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我国园艺学家们也常常把银杏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

据研究,银杏类起源于石炭纪(3.45亿年)、银杏目起源于二叠纪(2.5亿年)以前,银杏属则起源于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现存的银杏其历史可追溯到万年以前的古新世(第三纪早期)。到了白垩纪后期及新生代第三纪银杏逐渐由盛变衰,第四纪冰川之后,在中欧及北美等地的银杏全部灭绝,只在我国保存一种。银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跨越“有史时期”而生存下来,更重要的是它能在这漫长的“地质时期”保持其物种的遗传稳定。

银杏树为高大落叶乔木,以其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极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而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宋代大诗词家苏东坡也填词盛赞银杏树:“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银杏树的果实,名曰“白果”,听这名字就透着贵气,精品,珍品也,属上等干果。可以制成色泽鲜艳、品味甘美、营养丰富的 滋补果品。食用白果,可养生延年。在宋代就被列为皇家贡品,日本人有每日食用白果的习惯,西方人圣诞节必备白果。

白果可做药入药,医人,医兽,还医植物稼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张璐璐的《本经逢源》以及《民间兽医本草》都有详细的记载。

银杏树的叶,体型圆融精致,质厚如腊梅,色灿*典雅,态若贵妇,让人惊艳!可贵之处,她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已知其化学成分的银杏叶提取物达余种。其中主要成分*酮甙可达35%以上,总萜内酯可达10%以上!

贵气而浪漫的银杏叶还被用于制作健康枕头,《枕头记》中记录:精选三龄以上银杏叶等名贵中草药配制成银杏叶健康枕,淡淡幽香,能改善人体呼吸,提高睡眠质量。长期使用能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能防止成年人因血管老化引起的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银杏叶还是中老年人保持正常的心脏血液输出量以及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天然物质,此物质能有效地滋养人保持正常的细胞生命周期,继而保持人们梦寐以求的青春活力。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

银杏树体高大,伟岸挺拔,季相分明且有特色。极具观赏价值。夏天一片葱绿,秋天金*可掬,俊俏雄奇而又华贵典雅。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刹寺庵,无不植有高大挺拔的古银杏。那里的银杏树历尽沧桑、遥溯古今,神秘莫测,让文人骚客难抑大发诗文之冲动。于是古刹寺庵便留下了无以计数的诗文辞赋,镌碑以书风景之美妙,文载功德以自傲。银杏树,与中国文人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也记载了中国文人的傲骨精神。

银杏树木材质地优良,易干燥,不翘裂,兼有特殊之药香味,素有“银香木”之称。切削容易,切面光滑,油漆后光亮性良好。胶粘容易。握钉力弱,不劈裂。常用于镶嵌、雕刻制作乐器之用。瞧瞧,其坏之而用,也用在优雅的、艺术的、有品位的器物上!

银杏树有极强的生命力,有对生存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她对生长气候和土壤要求都很宽范,而且抗病虫害,耐污染。同时还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之功效。是 的无公害树种。

或许正因如此,银杏树寿龄绵长,几达数千年,是树中的老寿星。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果实,年生的大树仍能正常结实。植物学家常把银杏与恐龙相提并论,并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

科学证明,银杏树是世界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第四世纪冰川以后成为我国独特的树种,在学术界一直被誉为“活化三古”。郭沫若称之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明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珍奇”,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恒古的证人”。

终于,我明白了,王维的辋川别业何以单单留下了一棵孤零零的银杏树!银杏树就是王维,唯有银杏树才能代表王维,唯有。银杏树是长寿树,是因为她的风骨,她的精神,她对世界的贡献,它顽强的生命力,她对世界要求极少贡献却极大!王维也是长寿的,王维以自己极其坚强的忍耐力坚守着他的“洁净”,坚守着他在山水诗、山水画、古典音律方面给中国文化的贡献,而把官场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以及乱七八糟的人不屑的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王维!

那棵伟岸而古老的银杏树,她是不是王维手植,还重要吗?

(作者系航天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平台号:zgxbsf

西部书画----带您走进书画艺术的殿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szxx/63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