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文章野生草莓红白果色变种的遗传

原文信息中文摘要

果实颜色的多态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但是其维持机制尚不清楚。一些假说认为扩散者会偏好一些果色形态,但也有其它假说认为不同的果色形态具有各异的前扩散或后扩散适合度。我们比较分析了中国中南部野生二倍体五叶草莓(Fragariapentaphylla)红白果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交配系统、与抗冻性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子代的萌发、存活和种子产量等特征。五叶草莓红果型远远多于白果型,但基于观察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香农信息指数、预期或观察到的杂合度数量等指标,红果型并未表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大多数种群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红白果型内,而不是在红白果型间。红白果型的交配系统参数没有差异,且红白果型均未发现存在显著的双亲近交。红白果型间的基因流很高(Nm=6.89)。与白果型相比,红果型的种子的种子萌发约早2天,萌发率高出40%,但红白果型间的幼苗存活率和子代的种子产量没有差异。红果型总的扩散后适合度是白果型的2倍左右。红果型叶柄毛较多,但叶表面蜡质不多。综上所述,研究结果部分证据表明不同颜色形态的五叶草莓果实在扩散前后的适合度存在差异。因此,与扩散无关的适合度的差异部分解释了所有情况下果实颜色的多态性。

Citation:ChenL-X,XuS-T,DingW-H,etal.()GeneticdiversityandoffspringfitnessintheredandwhitefruitcolormorphsofthewildstrawberryFragariapentaphylla.JPlantEcol13:36–41.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yjz/791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