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家微刊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贵州省作家协会主管以展示贵州作家创作成果、
NO·贵州作家·文学贵州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郑珍书写的集句楹联作者:王珺偲一深秋的阳光洒在观山湖上,碧波粼粼闪耀着灿灿金光,正如这里的地名“金阳”一样美丽。前往贵州省博物馆的路上,行道两旁的银杏黄得醉人,随风而起的黄蝶在身边飞舞,绿茵凄凄的小山丘上,博物馆气势独特更显磅礴。走在博物馆里或伫立瞻望,或拍照留念,一路上轻语喃呢,在这时光隧道中感受黔地的魅力。相对中原、关中、江南等地而言贵州的开发相对较晚,建省也才六百余年的时间,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奋发的精神,创造出来独特多彩的人文历史,点缀在历史的星河中。在馆内三楼的一幅“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的楹联静挂着,那是贵州“沙滩文化”代表者之一的郑珍书写的集句楹联。诗仙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爽朗浪漫和狂傲不羁,放眼古今,恐怕只有李白一人能够驾驭。而郑珍用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神纵欲福难为功”来与之相对,也是用心良苦所得的绝配。那是韩愈在被流放途中写下的“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的诗句,遭受连串的政治打击,韩愈用嘶哑的声音喊出“神仙纵然要赐福帮助于我,我也无法成功”,尽显灰心绝望。中华语言就是这么奇妙,郑珍把最狂傲与最绝望的诗句结合起来,就变成了“要有天生我才的自信,不然神仙也帮助不了你成功”的意思,这里面已经没有了狂傲与绝望,而是充满自信和鞭策,在自信和鞭策中间的是“勤奋”,正如发明家爱迪生说过的“成功,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一样。二道光元年(年)的普通一天,郑珍的母亲黎氏做出了一个并不普通的决定,她要效仿“昔孟母,择邻处”,为着郑珍的学业而迁居,到遵义东乡乐安里禹门沙滩外祖父家旁边的尧湾居住。郑珍,字子尹,清嘉庆十一年(年)生于在遵义县西乡天旺里(今鸭溪镇金钟村)。那时郑珍的老家天旺里,社会风气极为败坏,游手好闲者结群成伙,或聚众赌博、或者欺诈偷盗、斗鸡玩鸟、酗酒闹事等恶习成风,郑母深恐郑珍在这种环境中沾染种种恶习,毅然决定迁居。郑珍一家搬迁到与外祖父家不远的禹门尧湾,这里不仅风光秀丽,民风更是淳厚,男耕女织,邻里和睦,与天旺里老家别是一重天地。外祖父黎氏家族在此居家已有两百余年,耕读传家,书香门第。郑珍的来到,外祖父十分高兴,关爱有加,隔三岔五的便来看望。郑珍也经常持书到外祖父家去请教,后来外祖父病卧在床,也是书不离手,只要郑珍到来,他仍然要起床为郑珍讲经解读,这给郑珍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也给郑珍做了效法的学习榜样。郑珍的母亲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不仅有迁居的果断,还对郑珍的教育也要求非常严格,她要求郑珍要抓紧一切空闲时间读书,郑珍在《母教录》中写道:“母曰:书何处不可读?或树下,或檐角皆可。”当然郑母严格中也有温馨和慈祥,郑珍在回忆在青少年时代,母亲在夏秋的夜晚,一边纺纱,一边督促郑珍挑灯夜读的情形时,在诗中这样写道:平生我亦顽钝儿,家贫读书仰母慈。看此寒灯照秋卷,却忆当年庭下时;虫声满地月在牖,纺车鸣露经在手。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读着这几句诗句,那当年的寒灯秋卷、月下虫鸣、纺车轻摇的画面闪映,当然还有郑珍的读书声和郑母的淳淳慈爱,母子情意深笃。郑珍正是在这样一位伟大母亲的循循善诱和严格督促下,从小锻炼出刻苦向学的毅力和精神。三禹门沙滩是郑珍外祖父黎氏家族聚居的地方,翠柏修竹掩映着屋宇层叠,山峦起伏,田畴沃野,弥望十里,乐安江绕村而去。郑珍曾这样描写禹门沙滩的宜人风光景色:“高处一俯望,山如微波蹙。双江绕青林,百里何秀曲。”在禹门乐安江两岸,还有有栀子冈、琴洲、禹门寺、锁江桥等景致,其中禹门山寺风光尤为出色。禹门山在沙滩之南里许,山形迤逦蜿蜒,山上岩石峥嵘,绝壁峭崖之下碧水深潭,禹门寺便在山顶林木蓊郁深处。早在清初,黎氏先祖黎怀智因心怀大明故国,从湖北辞官回乡,在此山中寺庙削发为僧,后来西南临济宗高僧丈雪通醉也来到这里。两人在寺中开山讲学,又领众开田耕种,将耕读相融的禅风与文化植入在这块地方的基因。后来,禹门寺就成了黎氏家塾,常请有名师任教,是禹门黎氏以及周边子弟们读书求学的好去处。郑珍郑珍来到禹门,跟着二舅黎恺读书。一年后,外祖父病世,在浙江任桐乡知县的大舅奔丧回乡。大舅黎恂,30岁时便在浙江桐乡任知县,酷爱藏书学习,喜与江浙文士交游,诗文精进。在回乡时,将为官之积蓄全部购买图书,运回沙滩,成为当时黔中私家藏书最多的人家之一。郑珍在大舅家的书山书海里勤奋遨游,“纵观古今,殚心四部,日过目数万言。”在舅舅们的谆谆教诲下,郑珍学识大增,他又潜心研读宋代汉学经典。在大舅的指导下,未及弱冠的郑珍“德业大进”,充溢着超逸的气概,更有“少志横四海,夜梦负天飞”的美好志气与宏伟抱负。郑珍的自信是他知道世事艰辛,只有加倍努力和勤奋才能实现壮志,不然神仙也无法帮助你功成身就。也在那时,他写下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的集句楹联,挂禹门寺中黎氏家塾的墙上,作为对自己和对同学们勉励。四青年时候的已经才学出众。道光六年(年),20岁的郑珍就被选为贡生,与二舅黎恺一起去北京参加会试,然而他们落第而归。这时,郑珍得到老师湖南学政程恩泽的召唤,在湖湘开始了两年的游幕生涯。程恩泽本就是一代大儒,郑珍跟着他而走遍了湘山阮水,以博学和谦逊的态度结识了湖湘文坛著名的学者和诗人,砥砺诗文,不断前行。道光八年(年),郑珍从湖南回黔,参加了秋天的乡试,但是又落第而归。乡试的落第,功名的落空,并不代表人生就没有了前途和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的自勉,郑珍依然牢记于心,科考不第,干脆回家潜心专研学术。郑珍在家四方收求图书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各种诗文,把藏书室提名为“巢经巢”。在此后的七年中,郑珍就在禹门沙滩一边农耕,一边研读东汉大儒的《说文解字》等的书籍,从认字开始。郑珍在给老师程恩泽的信中这样写道:“别声音,辨文字,效古之十岁童子所为”,硬是把自己当作蒙童那样,从识字开始,扎扎实实的去弄清楚每一个字,在数千年中的音、形、义的变化。郑珍在禹门耕读的生活是贫寒清苦的,他家里时常断炊,他自嘲道:“瓮馀二升米,不足供晨炊。仰天一大笑,能盗今亦迟。”;而郑珍学习研读的心境是丰腴清净的,他曾这样写照:“清净西林月,明月照此心。”经过七年的潜心研读,在道光十五年(年),郑珍拿着撰写了《说文新附考》的初稿到北京,再次拜见了老师程恩泽,《说文新附考》的初稿也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肯定,其学术水平已经超过同时期的所有著作。后来,郑珍随大舅黎游幕云南、执教古州(今榕江)以及遵义启秀、湘川书院等、还编撰了被梁启超先生赞誉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等。郑珍以严谨的学风,笃实的态度潜心研究学问,出书立说,向世人展示了“天生我才”的自信,自信的背后是他孜孜不倦的勤奋。五挂在贵州省博物馆内的那幅楹联,郑珍的隶书笔法苍劲有力,古朴雄健,上面还有题跋和落款,分别是:“鄂生老弟属集此联”,“稚冬朔日子午山柴郑珍书。”鄂生,是比郑珍小23岁的表弟唐炯的字,因为出生在湖北,所以字“鄂生”。咸丰乙卯年(咸丰五年、年)的冬天,49岁的郑珍来到贵阳,写下“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的楹联送给唐炯。当时,唐炯家逢变故父亲冤死,唐炯此时伤痛悲愤,心绪惘乱,情志低落。于是,郑珍写下自己一生的自勉送给表弟,鞭策激励他奋发上进,可谓用心良苦。唐炯其实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道光九年(年)生于湖北天门,父亲唐树义生于遵义城北的官宦世家。唐郑两家有姻亲之谊,郑珍的祖母程倩是唐树义的表姑,郑珍的季姑(祖父的小妹)又嫁给唐家,所以郑珍从小就在唐家进出,论辈分,唐树义是郑珍的表叔,唐炯是郑珍的表弟。唐炯唐炯一直随父亲宦居在湖北,五岁开始发蒙识字读书,后来唐树义又请来湖北著名的先生给唐炯讲授经子诗文,唐炯非常勤奋刻苦,11岁便能习作诗文;14岁时学业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教授唐炯的老师们都认为在第二年就可以去参加乡试,唐炯也欲欲跃试。唐树义却语重心长的给唐炯说:“宋代理学家程颐就说过:‘少年登科一不幸,汝年尚迟稚,无汲汲进取也’。”于是,唐炯继续潜心学习。道光二十七年(年),郑珍、莫友芝在启秀、湘江两书院执教。18岁的唐炯从湖北回到贵州就来到遵义,前去拜会这个比自己老得很多的表哥,并且在书院学习讨教,备战乡试。郑珍在看到小表弟仪表堂堂,学识不凡,两人一起谈论诗文,一起游历黔地的山川名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道光二十九年(年),年仅20岁的唐炯乡试考中举人,唐树义也在这年擢升湖北布政使。对于唐家来说是一个双喜临门的年份,唐炯在遵义督建唐氏宗祠,闲暇之余与郑珍等人交游学习,两人情谊深笃。六咸丰二年(年),唐树义告老还乡,从湖北返回贵州,居住在贵阳待归草堂,郑珍带着在黔北一带收录的诗集手稿前去拜见。郑珍这一去,在唐树义家居住了较长一段时间,唐树义看完郑珍所收集的诗集手稿后,极力称赞,为了能让后人看到黔北前贤们的诗文,唐树义亲自审定之后出资刊刻,将诗集取名为《播雅》。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起事风起云涌,从广西北上,占领了武汉、攻克了南京,震动全国。咸丰三年(年)初夏,朝廷征调卸任了的唐树义为湖北按察使,征剿太平天国。唐树义临行时,郑珍前去送行,写下《送唐子方方伯奉命安抚湖北兼寄王子寿主事》一诗赠别,诗中“我公韩范姿,虑能制盘鳅”之句,把唐树义比作宋代名将韩琦、范仲淹等人物,祝愿他建功立业。郑珍对表叔唐树义的美好祝愿却事与愿违,次年正月,唐树义在湖北金口兵败,投江自杀。郑珍闻讯后痛哭零涕,在禹门家中开设灵堂祭奠。面对父亲的死,唐炯十分伤痛,他立即动身前往湖北寻找父亲的遗骸和处理善后事宜。咸丰五年(年)二月,郑珍辗转到达荔波任训导,唐炯也将父亲的遗骸运回到贵阳,安葬在贵阳城东。同年九月,郑珍辞去荔波训导之职,前去贵阳祭拜表叔唐树义。郑珍辗转一个月余,来到贵阳,住进表弟唐炯家。年仅26岁的唐炯一腔苦水都向郑珍倾诉:原来,唐树义在金口投水自杀后,与之一起兵败的巡抚崇纶在上奏朝廷时,将兵败的原因全部推卸在唐树义身上,让其蒙受不白之冤。郑珍不仅是唐炯的表哥,而且是他的良师长者;唐炯不仅是郑珍的表弟,而且是他的忘年好友。看见唐炯的颓伤,听见表叔的蒙难,往事历历在目,想着往日深情,郑珍心酸痛楚不已,他一定要让这个年轻的表弟振作起来,重树自信,更要鞭策唐炯努力奋进。于是,郑珍用苍朴的隶书写下自己的自我勉励,那两句来自唐代李白和韩愈的诗句集联:“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七咸丰年间,除了太平天国在江南一带以外,贵州、四川等地号军、少数民族武装纷纷起事,天下大乱。唐炯在郑珍的鞭策和勉励之下,在守丧期间,便散尽家财在贵阳招募乡勇组建民团,防范于未然。咸丰六年(年),守丧期满的唐炯,捐了一个知县,被派往四川南溪任职,当时正赶上云南贼寇李永和进攻四川,攻陷了叙州。唐炯日夜训练士卒,日夜巡查,保地方安定。还单刀匹马入贼营,成说利害关系,招降了李永和手下的头目;唐炯又督军击败李永和部,与楚军解除了贼寇对成都的包围。后来唐炯署理绵州知州,又因功擢升为夔州府知府,但他还未上任,李永和就率兵包围了绵城,唐炯命令挖掘壕沟御敌,又亲自登上城墙防守,唐炯在城上待了三个月,一直没有下城,誓死守卫绵城,深得百姓爱戴。当唐炯正在四川一展抱负四处征战时,贵州烽烟遍地,郑珍四方逃难,饥寒交迫,全靠唐炯接济。同治三年(年),郑珍口疾十分严重,深感不久即将离开人世,于是给唐炯写下去一封信。郑珍在信中说:“久未谈心,无时不在念中,竟无缘得一见矣。迩来贱躯无恙,而口疾日加深重,今生恐不能再见吾弟矣!”句字之间,郑珍真情流露。远在四川的唐炯,看到这绝笔之作,心中是何感触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唐炯一定不会忘记郑珍那语重心长的声音:“鄂生老弟呀!你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通过勤奋和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没有这样的自信和勤奋‘神纵欲福难为功’。”唐炯谨记着郑珍的鞭策和勉励,在战火纷飞的乱世领兵四处征伐,军功卓著,得“法克精阿”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称号。再后来,唐炯治理盐务,布政云南,最后官至云南巡抚,加封太子少保,成为晚清时期的黔籍封疆大吏。“天生我才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那是郑珍的自勉和对唐炯的浓浓情意与厚望,更是郑珍在逆境中奋然进取、刻苦治学、潜心撰述的人生写照。作者简介王珺偲:贵州凤冈琊川人。曾教过小学,服过兵役。爱读人文历史畅聊千古事,喜以茶酒会友潇洒月明中。系贵州省作协会员,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精彩回顾欢迎
上一篇文章: 赏读平沙落雁五首一雁落平沙,欲下更悠扬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yjz/1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