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苏台合作,这些台湾企业早已融入

交汇点讯30年来的苏台经贸交流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两地产业发展的融合,以“产品”为媒介,两岸同胞的理念也达成了一种“沟通”,且渗透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11月7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启动的“大陆台资企业产品展销会”浓缩了多年来两地融合发展促成的成果,印证着台商在大陆不断创新发展的足迹。

从田间到餐桌台商将“理念”带进江苏人的生活

从一片裸露的矿坑,到如今的千亩生态绿林,台商林铭田足足开垦了20多年,从当年南京江宁谷里乡的公塘村,到如今南京人家喻户晓的银杏湖,是林铭田一草一木地栽种摸索来的。“很多地方的名贵树种都被我移种过,却没想到很多树木在这里水土不服。”

在11月7日银杏湖项目的展台前,林铭田回忆起年从台湾来到南京投资银杏湖项目,期间说不清投入多少钱,但就希望这片能勾起自己“归隐”意象的天地,也能成为南京人的生态家园。

当年,林铭田用自己在台湾奋斗多年的资本在南京“造林”,一棵银杏树动辄几万、几十万,江西的香樟,福建的黑松,不计成本地,万元万元的购来,凭着这种坚韧的开拓精神,才有了今天一步一景、枝繁叶茂的银杏湖。“最近几年,南京人对生态的意识不断提高,需求也衍生到休闲项目上。”采访中林铭田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顺应市场所需,在银杏湖旁边打造一片“世界生态农场”,那里不仅有绿植花卉还有动物庄园。

“农业一直是台湾的优势产业,我会将台湾精细农业的理念体现在这片农场上。”林铭田又一次下定决心,要将一种生态生活理念、生态休闲方式再次“根植”进银杏湖的基因里。

同样有意识地将一种新理念、新思维放进产品中,满足大陆市场新需求的,还有来自台湾的陶瓷商。“以砂锅为例,几年前大陆还是千篇一律的土*色那种砂锅,且还很容易烧裂开。我们就想能不能为大陆市场提供一种‘上得厨房,也进得厅堂’的美观又结实的砂锅。”在4号展馆,台宜陶瓷(宜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宏用典型的台湾闽南语告诉记者,从年在宜兴设厂后,经过10多年的变化,已经感受到江苏老百姓对餐具的需求有了变化,除了对颜色、造型有要求外,类似含真金的工艺类餐具也颇受青睐。

市场的需求也促进着技术进步,陈建宏告诉记者,为了满足江苏消费者对陶瓷餐具造型、颜色的个性化需求,如今工厂生产配方都在不断做调整,工序和材料方面都在革新。

老牌“台湾美食”顺应转型摸索商业新模式

有种说法是,所有习惯中,最难改的是饮食,30年来的苏台经贸不断深化,台湾美食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江苏人。走在展销会的现场,最先构成“亲切感”的一定是各种台湾美食。

老牌蛋糕品牌“克莉斯汀”就是第一批来大陆开分店的台企,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已发展了多家门店。在展销会现场,公司特贩事业部经理丁静指着展台上陈列的香松可人的软欧面包告诉记者,这是克莉斯汀最新的转型方向。“应对大陆市场的新需求,我们对门店产品不断进行调整,比如新增了这种需要加热、烘焙的软欧面包,面点师傅在现场进行加工,会让整顾客感受到一个芬芳、热腾的面包店。”丁静说的仅是克莉斯汀转型的一个细节,92年起进入江苏市场,经历20多年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江苏市场的蓬勃与竞争。

“90年代江苏的台企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当时我们的优势很明显,但随着两岸经贸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江苏市场的新业态也越来越多。”克莉斯汀的转型不仅体现在门店产品的选择上,丁静介绍,为了顺应市场,公司近期也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为咖啡店、酒店等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其配送所需要的甜品、糕点,尝试以此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在6号展馆极为亮眼的“旺旺”是现场的“人气王”,不少参观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yjz/116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