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子亭边银杏*走在桐城历史文化道德长廊

免费爱奇艺会员vip账号密码 http://www.ommoo.com/news/20210209/105146.html

初冬的周末,复旦出版社一行五人完成合肥公务后顺路来访桐城。五人中,王总是本籍,其余属初来乍到,然久慕桐城文化盛名。应王总约请,遂引领他们在桐城“历史文化道德走廊”做了一次浮光掠影,但可以一窥精髓的观光之旅。

站是参拜文和园。在小宰相陵墓前,我有意提醒上海朋友,桐城人之所以以张氏父子宰相为傲,不仅因为他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官位,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二位身上的德才兼备、勤*廉洁、家风严谨,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按照新中国的历史观,像张氏父子这样的“封建卫道士”,一段时间都被列入批判的对象。然而按照今天严格的干部考核标准,他们无疑也是 干部的典型。

下午我们从孔城老街重回城里,参观了桐中和六尺巷。我能感觉到,通过近距离浏览“六尺巷文化走廊”里灿若星辰的历朝历代桐城文化名人,外地朋友对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所流露出来的惊讶和钦佩。不知他们能不能体会到,今天的桐城人,从没停止传承、光大先辈的文化道德基因,他们一直在塑造崇文重教、勤劳智慧、诚信守法的文化品格。

遵循计划,周日参观位于嬉子湖畔的裁襟励子文化园,这是此次观光行走的重点站,也是 一站。早上醒来,细听夜雨是否停歇,欣闻阵阵啁啾鸟鸣,心稍定。早饭后,一行在古井金瑞大酒店汇合出发。途中,复旦出版社王总提出从他老家经过,带上几瓶家藏老酒。我知道,他这样做一是出于礼节,二是王总与江觉迟老师本是好朋友,深知励子园主人江老师多年来爱心资助,访客招待不会太少,两瓶酒算是微小而体面的支持。车行十五分钟,到了塘桥吴老屋,这里是王总的老家,也是他的畅销小说《言他:桐城往事》的标志性地方。当年王总力议,兄弟姐妹为二老建了一幢二层小别墅,四周环境优美,一来让老人颐养天年,同时也以此为老来时兄妹四人可以时常相聚的窝巢,一座可以随时栖泊的心灵处所。可惜没来得及久住,二老先后紧随而去。王总重手足之情,更是孝子。父母在世时每逢节假,无特殊情况总要回来探望双亲、共享时光。如今,斯人已去,小楼常空,回到老家时常总要怅然慨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几年前我也曾来过这里,当时二老健在,沏茶递水,很是客气。有春节前,王总家这小楼前的鱼塘起年鱼了,王家老小受父亲之命上门送我几条大胖头鱼,很是让我感动。这小楼前的一棵柚子树,是王老先生三十多年前亲手所植。它有两个主干,从树根以上并列着生长,就像两位相濡以沫、携手同行的爱人。 次见到这棵树的时候,我颇有些诧异和惊奇,它是不是象征着两位老人的爱情和生命相伴终老?今天目睹它枝头金*,硕果累累,难免激动里夹杂着些感慨。

大家看见那满树金*,疑惑是柚子或是香橼,眼里透出好奇和占有的光。我料想陪同一旁的王家老小并不想破坏这一树的景致,便探寻地问他这柚子能不能吃。老小善解人意,慨允大家动手。有了鼓励,我们便不客气地上树采摘。手捧色泽金*的柚子凑近一闻,清香盈鼻、醒脑提神。笑开了花的上海一行人手托着金灿灿的柚子,一字排开,摆着得意的pose要我们拍照。大家提着“丰收的果实”,启动了车子,朝裁襟励子文化园出发。

不到半小时光景,车子来到一片池塘前。刚拐入池塘那头用竹片扎成的围栏窄道,就看见裁襟励子文化园的主人江觉迟老师,一路小跑着迎过来,给我们指定好停车处。望着她来回忙碌张罗的身影,穿着、动态是那么质朴自然,没有丝毫的雕饰作态,我在想,在颜值叫嚣的时代,能够做到如此淡定从容,这一定是内涵根植出的自信。一下车子,我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门前新铺的绿色草坪,装点了一些稍加塑形的石头和花草,花开得正红,似乎极不情愿走进冬天。门前的池塘水是绿的,四周丛生着杂树,色彩缤纷。一条小径一头通往励子亭,一头通往门前的池塘。新落下的银杏叶,满地金*,其间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少许半红半绿的冬青叶,引得众人惊呼“太美”!趁着主人到隔壁家厨房安排午饭的空隙,大家赶紧拿出相机贪婪地攫取眼前的景物,像是要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摄走。

一座直角七字小楼,院门上刻《百川书舍》,提示着文化园背后的渊源。主楼坐西朝东,跟院门同向,黑色的小瓦坡顶,上下两层,这是做文化展厅用的;楼梯设在厅外跟南北向附楼之间夹角位置。里面的玻璃展柜展示了主人祖父、父亲的诗集文稿及其文友的部分来往书信和稿件。核心展物是裁襟励子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园主江觉迟的祖母——苏慧华女士生前的一些用品。不得不提的是,裁襟励子故事的证物——当年苏慧华女士为恪守诚信、成人之美剪裁过的大襟红绸褂的两只衣袖竟然得到收藏并展出。虽然衣袖的绸纱已不如从前那么密实,颜色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鲜艳,但它承载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生辉。

南北向的辅楼,平顶,也是上下两层,是用做青少年阅览室的;门额上题《诚信图书角》,旨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桐城精神。这里既有家居的温馨,又有书斋气息,足见主人构思细密、布局精心。不大的院中摆放了一条长方桌,几把休闲椅,一套紫砂茶具。风和日丽时,三五好友在院中聊天品茶,定有一番情趣。院墙一角有口用麻石围成井圈的老井,仿佛窖藏着从前的主人耕读赋诗、纺织教子的故事。据说,文化园的修建工作除了技术性和重体力的活,一砖一石大都是园主江觉迟和花了大半个月时间垒砌铺就的。不能不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一个用身体力行来践行裁襟励子精神的励志故事。

我们跟随江老师的脚步,聆听了诗书传家、裁襟励子的故事。江老师指着一排木制《桐城母教长廊》示意我们,桐城关于美德的母教故事不只是其祖母的裁襟励子。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瞻仰了一连串平凡但又伟大的桐城女性名字和她们的母教故事。《潘氏挞子“走正路”》、《方子耀寒香阁训子》、《姚夫人饥肠助廉》、《陈舜英不言之教》等等。如果可以的话,将来可以为她们塑一座《淑芳雕塑群》。

周边参观约一个时辰,厨房那边传话中饭已经备好。主人提议,就在庭院就餐,众人应声叫好。须臾间,摆满一桌的都是当地生态土产。多数客人虽是首次见面,但宾主间言谈甚欢、无多拘束。席间,除了不失时机地向上海朋友宣传桐城传统历史文化,我们还不忘一番炫耀桐城的美食和桐城人对于饮食的讲究和品味。一道雅称“乌金玛瑙烧肉”的山粉圆子烧肉上桌,令他们啧啧叫好、眼界大开。

正酒酣耳热之际,滴答滴答几点雨滴落在桌上,掉进杯中。不知是担心主人家藏酒不够,还是特意洒雨助酒兴。抵抗不过雨点前赴后继地加入,只得将餐桌搬进展厅,但兴致倒是更浓。我们边喝着酒边笑问主人,“在展厅里面吃饭是 ,后无来者吧”,主人笑答“确实是 ,但可能后有来者”。我开玩笑建议王总手书八字“展厅重地,禁止就餐”,做成匾额挂在展厅正墙位置用作“警示”,使餐厅里就餐这件事成为我们独享的荣耀,结果被主人笑而否之,可见她的实诚。

用完午饭,园主请大家题词。我望着庄重的大红留言簿,有些微的忐忑,不想千篇一律,也怕贻笑大方。搜肠刮肚,不得良句, 落笔写下了给“桐城老酒群”群主的留言:满怀一腔景仰,来游淑芳故园。浅斟半壶老酒,漫话励子裁襟。

谢别园主,王总携复旦社一行前往望江,我们驱车回城。一路回味两天的行程,从文和园到孔城老街,从六尺巷到裁襟励子文化园,每一处都深深刻下了桐城文化的烙印,标记为一连串桐城特有的文化符号,姑且称之“桐城历史文化道德走廊”。而裁襟励子的故事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与六尺巷的故事相得益彰,对传承和弘扬桐城文化将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园主本人也正在用自己的传奇续写着裁襟励子的故事,谱写桐城文化、桐城精神的新篇章。

?精华推荐?带你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桐城写在桐城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际“六尺巷”应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巷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杏花村与桐城籍历史文化名人桐城,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多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yjz/102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