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浮来山银杏树老照片现身日照图书馆
引
言
李白诗曰:“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四千年的“天下银杏 树”文化凝古厚重,古老的莒地孕育了一方灿烂文化,历次朝代更迭、战乱兵燹等诸多原因,使树王罹遭重创,却仍然披金烁*,气度雍容。而今终逢盛世新猷、*通人和、干群同心,才让这些长年束之高阁、掩之箧笥的珍贵文献照片的现身成为可能,在秉持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的文化工作者努力下,又恰遇文化的呼唤发自我们心中,才能使我们有缘“与”之交臂!
实则,物之幸甚,我们之幸甚!
上篇
在银杏树下细赏老照片
这张百年老照片发现于年。 越是看重的藏品,藏得越深,但有时越谨慎、越紧张。这张老照片发现没多久,居然被藏丢了!和它一起失藏的还有一张40年前的定林寺门前的照片,至今没有再现身。接下来整整十年的时间,收藏者心情一直陷于不安的状态中,今年国庆节期间,收藏者在整理画册的时候,意外又翻出了这张百年老照片。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日照市建市30周年,又恰逢“树王”独艳秋天的 时节,我们将其作为日照市图书馆民藏的重要发现列入《典藏日照》。而这张老照片背后的精彩故事,我们将通过上下两篇来介绍,欢迎读者和我们一起乘上老照片的“时光机”,穿越百余年时光,看看晚清时的浮来山银杏树和定林寺院落的旧貌。
老照片是年前的还是更久的?
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摄的照片?这不得不从老照片的摄影工艺说起。
这张已泛褐*色的老照片,长20cm,宽15.6cm,3成新,有明显开裂,也有多处隐裂,但照片内容非常清晰。当时的银杏树王是没有围栏的,只有一圈路沿石围成一个长方框,四周竖立着五块错落有致的石碑,西南向除了那根斜向主干用10块由大到小的青石墩堆砌成一个柱子支撑之外,其余主干都没有支撑柱。相比现在的老银杏树,百年前它有4、5个旧枝与现在的新枝有较大的不同。
这张老照片看上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黑白照片很像,但细看之下,还是会发现很大的差别。根据市图相关研究确定,这应是一张老蛋白照片。蛋白相纸又称蛋白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摄影工艺,年由LouisDésiréBlanquart-Evrard发明,是 种规模化生产的用于负片印相的相纸。这种工艺在-年达到高峰。德国是 的蛋白相纸生产国。有数据表明,年,英国消耗了六百万只鸡蛋用于制造相纸,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19世纪初期(年前)银盐相纸出现后,蛋白照片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蛋白映像技术,简单地说,是在高级水彩纸上浸透配药蛋白液,再在暗室涂布 银,使之具有感光特性,再覆盖上“负片”曝光晒映,在定影等工艺后就得到了一张蛋白照片。由于蛋白片基虽细腻,但感光度低,这些照片在当时必须从底片(湿版负片)直接晒印,照片尺寸和底版大小必须完全相同。而湿版照片负片 比现代的5寸7寸照片篇幅大,所以,蛋白映像能够获得非常特殊的效果。
通过对蛋白照片出现年代的分析及结合当时*局情况,日照市图书馆相关研究人员初步预估:此照片拍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年,可定为这是一张-年前的老照片。
拍摄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蛋白照片是在硬版照片后 的印刷方式。19世纪的绝大多数照片都是蛋白照片。由于感光度低,这些照片在当时无法以底片放大,是从底片直接晒印的,所以照片尺寸和底版大小完全相同。
蛋白照片一般呈棕褐暖色,影像层次的丰富性比硬版照片大大增加。仔细观赏,蛋白映像的中间层次非常丰富,宽容度很宽,导致影调非常“漫长”。又由于是同底映像(也就是说底片多大照片就多大),所以细腻程度非常惊人,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赏。这是包括数码在内的现代摄影技术无法比拟的。
另外从这张照片的拍照技术来看,即使现在发达的数码报像,如此近距离拍全这棵银杏树王,也非常有难度,经过综合分析,日图相关研究人员推测,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应为鸦片战争后,清*府结束闭关锁国、被迫开放后,来到中国的、具有丰富摄影经验的外国人。
老照片正在快速老化
众所周知,纸寿千年。一本普通的古籍,只要不经历战火和人为破坏等,一般能保存几百年,但翻一翻也会折寿50年。余年,对于这张蛋白照片来说,已算高寿,而且它已经不起多次翻阅的折损,因为老照片稳定性不高,容易受保存环境的影响,高调部分容易变色,受潮更加剧其损害程度。正因如此,收藏者将它夹在了书画册页的宣纸夹层中。
据收藏者介绍,十年来,这张蛋白照片的品相,已大不如刚发现时的状态,照片已自然开裂近3.5厘米,还有几处明显网裂,色彩浅处更加偏淡,深处更加偏*。同时,照片仍在快速老化。
这是史上哪一次重修定林寺后的样貌?
据史料记载,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始建于晋,据《重修莒志》记载,历朝历代多次进行了重修。据记载,民国以前 一次重修应是同治十三年(年)的那次整修,据此推算,这应是离同治十三年(年)那次重修最近的一番景象。同治年间的定林寺主持隆济和隆济的弟子、定林寺 一位主持佛成(卒于前后)应该更熟悉这张照片。
关于这次重修,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年5月,同治二年,一位在兰山、沂州剿杀幅、捻的干员兼任莒州正堂长庚(旗人)到定林寺参禅拜佛。隆济住持向他提出了拨款修庙的要求,长庚借故推辞。可是当这位渴望升官的长庚听说定林寺香火特别灵验后,就当着众僧之面向神佛起誓许愿:“如果佛祖显灵,令我升为省官,我长某保证大修定林寺。”结果事有凑巧,不足一年,长庚果然被提升为山东省按察使。但他却没有及时还愿。隆济就坐在省布*司门前敲木鱼化缘,力促长庚“还愿”。长庚惧怕神威,只好实践诺言,拨银五千两,命当任知州陈兆庆负责监管,于同治十三年重新修复定林寺。
下篇
就像是百年前的约定一样,无论是当年的拍摄者,还是收藏者,或者是普通读者,一定都有一个愿望吧:打开照片,让树王看一眼自己年前的样子!
记者跟随日照市图书馆文化寻访小组在十月底一个晴朗的早上,来到浮来山,赶在老树王最美的时刻,在树下展开照片,与树王一起回望百年芳华。
蛋白老照片不宜在露天环境下长时间展示,这样会折损它的寿命,趁游客还不是很多,我们选择了东南方向,面朝西北方向,背光将这张老照片向树王进行了展示,并快速为树王和这张老照片面朝正南方向拍了一幅合影。
这一张看似简单的老照片,其实信息量巨大,这次的寻访活动当然不仅是为树王和老照片拍合影。寻访小组还有更多重要任务——
多年后,照片上还有哪些景物“今犹在”?
刚踏入现场,就有组员尖叫:天哪!果然是它!
来到银杏树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块纪游碑:清顺治年间莒州知州陈全国感物咏怀的《题诗碑》,于顺治十一年(年)立。碑文分为序和诗两部分。序曰:“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枝叶扶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夏日,与僚友偶憩其下,感而赋此。”诗曰:“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应该感谢蛋白照片影像的优点,正如上篇所述,蛋白照片影像的层次极具空间感,影像的中间层次非常丰富,宽容度很高,导致影调非常的“漫长”。又由于一般是同底映像,也就是说底片多大照片就多大,所以细腻程度非常惊人,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赏。这是包括数码技术在内的现代摄影技术无法比拟的。
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纪游碑
虽然老照片里那块石碑碑文已非常模糊,但是蛋白影像的细腻程度和丰富的层次感,还是让我们准确地锁定了它----这就是顺治年间陈全国的《题诗碑》:18行10列!甚至从老照片里,个别字词还能清晰的看出来。通过照片中景物和实物的对比,我们发现,这块石碑当年东西向位置基本接近现在位置,但南北方向略有不同,更加靠近树王;碑座不同,过去是普通简易碑座,现在是用石龟作为基座。
新旧树干的对比
,经过寻访小组的现场比对与分析,老照片上的老银杏树王、顺治年间陈全国《题诗碑》和后面的大佛殿“今犹在”。
多年前的那场大火存不存在?
据传,早在多年前,曾有香客引发火灾,蔓延到银杏树主枝空洞,连烧40日才扑灭。市图书馆文化寻访小组人员仔细观察了现场,毕竟多年过去了,现场过火痕迹不明显,但研读这张照片,特别留意了主枝树干附近所有细节,确实发现了着火的痕迹,从主树干西南向到东南向,包括正南向确实有着过火的痕迹。
多年,银杏树王有多少生长变化?
在东港区三庄镇陈家沟小学,有一棵多年的老银杏树。据陈家沟小学张校长介绍,此树树龄应在年至年左右,恰好与这张老树王照片的拍摄年代接近。我们对比一下,老树王在这多年间,有什么样的生长变化呢?
陈家沟小学百年银杏树
虽然有拍照角度、距离和设备等的不同,但通过现场比对,还是能看出照片中老树王的大部分树干都比现在略细1/3。可是相比这些细枝,树王那条伸向正东方向的主干却比现在的要略粗一些,这是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
40年前老银杏树照片(春夏之交)
照片上其他四块石碑是什么内容?
从现场看,树王附近现存的《鲁莒会盟碑》,系 书法家武中奇先生年10月重游浮来山时所书。这块碑和现场另外两块碑刻,都是新碑,照片上的另外四块老石碑已不知所踪。
40年前的定林寺照片
老照片长20厘米,宽15.6厘米,而已确证的那块顺治年间纪游碑高(长)93厘米、宽57厘米,根据此碑与正南向中间矮碑在照片上的间距、老照片的尺寸以及纪游碑的尺寸,按照数学等比公式,我们能推算出中间石碑:高(长)50厘米、宽40厘米;右一石碑:高(长)66厘米、宽53厘米。还可以估测出正东向北一石碑:高(长)厘米左右、宽50-56厘米;南一石碑:高(长)80厘米左右、宽56厘米左右。老照片上这四块石碑去哪了?只能臆测:或许是被人为破坏了,或许是被抬出去架了桥梁、修了水库,亦或许被挪到其他位置重立了。如果将来可以找到这些石碑,哪怕是残碑断碣,寻访小组推算出来的这些信息也会为后来的学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0年前的定林寺大雄宝殿照片
市图书馆里还存有哪些银杏树老照片资料?
地方文献作为各地最民间、最有特色的地方基因,是反映一个地区*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人物传记、物产资源、名胜古迹等重要内容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是日照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以来,市图书馆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这张老照片在日照市图书馆的出现,吸引了诸多读者的关心。值此建国七十周年、建市三十周年之际,市图书馆又实时推出一套收藏已久的一组改革开放四十年前的老照片,以飨读者,同时也供莒文化学者、林业部门工作者研究。
来源:*海晨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