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记叶*一树金,叶落万枝空龙殿银杏

从年开始,每年秋冬时节,至少要去一次龙殿,看一看那棵千年银杏。

说是因为喜爱,其实更像是一种仪式。似乎不去,像亏欠了什么,到底是亏欠了银杏,还是亏欠了内心,却说不清。

今年去晚了,大半的树叶已经凋落;今天去早了,却发现有比我更早的,已经在那里攀枝弄叶了。

龙殿银杏植根于宋代,距今已有多年,是虞山上最古老的银杏了。

龙殿银杏是近十年首先进入人们视眼并成为网红的古银杏。

事实上,它也确实有资本成为网红。千年的树龄、奇特的造型、传奇的故事,这些都是它吸引游客的资本。

近十年来,每到叶*时节,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只为一睹风采。

游客不分老幼,甚至不少情侣也以此为背景写真抒情。

……

叶*一树金,叶落万枝空。但只要银杏常在,一年一度,不会失约。12.10

关于龙殿和银杏的故事,附一篇我11年前写的游记吧。信息很多,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龙殿游记

这次去龙殿,我特意选择了一个雨后的早晨,选择了独行。

秋雨使空气里充满了潮气,却并没给我们带来多少凉意。才到山下,我就热得不行,把外套脱了,搭在肩上。

沿途并没有什么标志,我凭着去年一次随车上山的记忆顺着山路往上走,心里不免有点空虚。路上遇到不少村民,他们是看惯了不合时宜的游客的,所以并不见怪。

大 了七八分钟,看到挂在一棵大树上的两个斑驳的红字“龙殿”和一个向左的箭头。我终于舒了口气,庆幸自己没有走错。

正想顺着路标转弯,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禁止游泳的警示牌,而且还拦着一道开着大口的网。心里猛的一动,想,莫非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石湖?再看那前面,是一道裸露着*石的山体,几乎是壁立的,没有一点草木。

我于是决定探个究竟。因为才下过雨,有点低洼的地面积着一层薄薄的水,不能直达。我绕了几个小弯,绕过积水。

终于来到石壁下,一挂瀑布从石壁倾下。果然是个湖,而且根据别人照片的印象,我断定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湖。

看那湖,青山、*石映衬下的湖水绿得油汪汪的,让人心醉。心想,这才真是山清水秀了。湖水通向傍边的村庄。我顺着水的流向往西看,在湖的另一边,有一栋江南常见的楼房,粉墙黛瓦,面湖而筑。

不禁羡慕起来:如果我也能在这里建一栋,不,哪怕是一间屋,该是多么惬意!

湖并不大,后来知道,是开山采石而成。我在湖边流连了一会,拍了些照片,退回原路,往龙殿而去。

龙殿和石湖一涧之隔。从路标往东不过三五十米,就是通往龙殿的山道。拾级而上,用最慢的爬山速度,大概最多10分钟。

山路很宽,应该是原来的建制,走在上面,可以约略感受到当年的繁荣。

与宽阔的山道相比,龙殿的建制显得很简陋,简陋得甚至可以用寒碜形容。如果不是围墙上足以证明寺庙的*色,远远望见,人们绝不会把它与寺院联系起来。

听守门的老潘说,这里的几间房屋都是附近村民集资建成的,供奉的是传说中的白龙。

关于白龙的传说,有几个版本。但万变不离其宗:村妇不夫而孕,生白龙受惊而亡,白龙探母,迁母坟于山腰,后破土入海,恋母不舍,频频回首,成就七十二个瞟娘湾的白龙港。

听多了,我对这故事已并不感新鲜,但仔细品咂“七十二个瞟娘湾”中的“瞟”,却深深体会到了白龙内心那份依依不舍又不得不舍的无奈和痛苦。

如今,龙殿院内,进门右首仍有一个很大的土堆,立有墓碑,曰“龙母塚”;龙殿而下,过国道而北,谢桥境内仍有七十二湾的白龙港,只是,因为地方建设,七十二湾有不少已经填平。

与龙殿建筑的简陋寒碜形成反差的,是龙殿院内那棵有1000多年历史的体势恢宏的古银杏,当地人称之龙树。

银杏主干已经空出一个很大的洞,可容一个像我一样身量的人站立。

由于前些年香客在树洞里烧香,干体已明显碳化;幸而,古树生命力旺盛,在主干的周围又生出五六株子树,护卫着它,使它得以支撑来自树冠的巨大压力。

树冠很大,几乎遮蔽了半个院子。夏天,绿叶给游客带来满目阴凉;初冬,*叶是游客满心的希望。

其实,相对于当地人的烧香祈福,游客来此的目的多半是为看一看古银杏,捎带听一听白龙母子的凄美传说。

因为银杏叶子还没变*,也因为守门人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故事,我在院里兜了一圈,准备去后山找坠石。守门人老潘问我以前有没有去过,我说没有。他便不失时机地问要不要带我去,还说那石头一个人去很难找的。我想,有个向导总是好的,于是就答应了,条件是一包烟钱。

这样,守门人就打开了院子西南角的角门,带我前去。路并不远,才几分钟,但如果是陌生人,要找还真得费点神的。

所谓坠石,其实是一块断裂成大小两爿的合起来大致成长方体的巨石。小的一块平卧山崖,大的一块探身山涧,摇摇欲坠。

有水从石旁漫出,跌下山涧。山涧因石得名,叫坠石涧。

站在坠石看涧底,满目葱茏,石湖就在涧的一侧。

守门人老潘告诉我,以前曾有人来考察过,说这石头的成分与旁边的不一样,很硬。这恐怕可以看做是坠石的一个有力证据。

虞山南麓有一处落星罡,那里有一块巨大的陨石,似乎也可作为一个旁证。

至于老潘后来说的石头上面曾有仙人在此下棋,我却怀疑是他的附会,不过是吸引游客的手段。不过,假如在一个有阳光但不太热也不太冷的日子,泡上一杯茶,邀一两知己品茗聊天,那倒是很实在,也一定是很舒适的。

坠石往上去有一条路,但很小,几乎在竹叶树杈间,且才下过雨的缘故,湿漉漉的,所以我选择了后退。

退到龙殿,在龙殿门口的山道上,老潘顺着山路的方向指着北方告诉我,这条山路以前很长,从龙殿可以一直延伸到顶山街。按着他指的方向,和我后来直接去过顶山街后的估算,我想,这条街至少得有一里吧,那确实是够长的。看来当年这地方的香火一定是很旺的。但何以如今这样败落呢,我想不明白。   

老潘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告诉我,紧邻龙殿,就是路的东侧,原先有一个很大的寺庙,叫中峰寺,后来被毁了。大约十几年前,这里的村民还来搬砖造房,但现在已经什么都没有了,除了一些地基。我向路旁的地面望去,果然有一条高出地面的*泥坎,呈弧形在林子里延伸。想来,这就是中峰寺的留存吧!       

“除了中峰寺,还有一个顶山寺,”老潘顺手向路西不远处指着说,“就是红房子那里。”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确定红房子就在龙殿指示牌旁边。老潘说,顶山寺是个大寺,但那里的和尚会邪道,还很花。据说寺里有暗道,专门对付女香客。如果遇到怀孕的妇女,更是辣手,得手后要压出孕妇肚子里的孩子吃。因此缘故,后来被人放火烧毁了。

我觉得老潘的故事太玄,不太相信。但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里曾很繁荣的原因,也明白了顶山为什么一直以来都很有名。 

谢绝了老潘邀我喝一杯山泉茶的好意,给了他十块钱,我独自下山。

我想找到一点顶山寺的痕迹,但在红房子那里徘徊了很久,终于没有一点蛛丝马迹。想找人问问,竟不见踪影。看看时间,大约1点不到,还没到出工的时间。怏怏的,不免有点丧气地往回走。

快到路口的时候,看到一老太骑着三轮车似是出门。我到底不甘心,前去打听。老太太有点耳背,我大呼小叫地问了几遍,才听明白我的意思。指着红房子那里说,就在那边。那里有一堆电线木杆,还有一棵银杏。我心想,哪里有电线木杆,那里有银杏?但她既然说有,我想,我总能找到。

于是又原路返回。才走了几步,老太太就追上来说,我来领你去吧,反正我去兴福寺还早。我想这大概是要一包瓜子钱的,就说不要。但她坚持说要带我去,我看她如此坚决,也就不好推辞,想想,大不了再花十块钱了。

一路上,老太太告诉我,她今年已经七十九岁,土生土长在这里。于是,我将老潘关于顶山寺的故事告诉她,希望从她那里求证。但老太太除了告诉我顶山寺供的是观音菩萨,似乎没有其他新的补充。倒是关于中峰寺,她给我讲了一个“隔壶相望”的故事。

老太太告诉我,中峰寺里原先有一个“拉嘴”(歪嘴)和尚,小时候,她经常去寺里玩,认识他。“拉嘴”和尚年轻时时曾结过婚,后来不知为什么像贾宝玉一样气出归山做了和尚。“拉嘴”和尚出家时,妻子已有身孕,不久就生下一个儿子。若干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向母亲询问父亲的下落,母亲告诉他,在中峰寺出家。儿子就去找他。到了中峰寺,儿子碰巧遇见“拉嘴”和尚,和尚问儿子去寺里的目的,儿子以实相告,并希望和尚指引。“拉嘴”和尚听后让儿子在桌子前坐下,隔着桌子和儿子说了一会话。终于没有和儿子相认。儿子回家,将自己在寺里的遭遇告诉母亲。母亲便问他与和尚说话时桌子上有没有放什么东西,儿子回忆一下后,说,桌子中间放着一把茶壶。母亲听后,长叹一声说,那和尚就是你父亲。他在桌子中间放一个茶壶,是表示你们只可“隔壶(湖)相望”,他不会与你相认了。儿子不信,决定再去找他。但他再到中峰寺时,“拉嘴”和尚已经不知去向了……

老太太很平静地给我讲述这个故事,除了反复表示“蛮作孽”,并不有其他的感情。听着老太太的故事,我的心里却不断涌起阵阵酸痛。我不知道,和尚究竟有什么隐情,竟至与儿子当面相见不相认。但我相信,这个故事,很多年前一定也曾打动过老太太,只是,几十年的风雨早冲淡了她曾经的同情,如今从她的嘴里流出才显得那么平静……

在老太太令人心酸的故事中,我再此来到那个龙殿指示牌下。在通往石湖的空地上,看到一堆水泥电杆,恍然大悟老太太所谓的“电线木杆”。但银杏呢?老太太用手朝龙殿指示标志前一指,果然,就在指示牌前方大约十米处,通往龙殿的小路南侧,有一颗淹没在树丛里的银杏。老太太说,这是顶山寺山门前的银杏,但我看那树,感觉不过几十年最多百来年的树龄,终究有点怀疑。老太太又指着路的另一侧一棵几近枯木直径大概至少在20公分以上的树干说,这是桂花树,被人摘得快死了。顺着老桂往后看去,则有一个用红砖围成的小圈,老人说,那里是像她一样的老香客烧香的地方。她说,这里就是顶山寺。末了,为证明自己正确,老太太说,你看,这周围都是人家,就这里没有。是的,我仔细看看了,这里很大一片空地,除了树木,没有人家。庙基上不能造民房,这我知道。我试着往里走了几步,葛藤太深,难以落脚,但只这几步,我却看到了一条横在葛藤里的石条,那是只有古建筑才有的。

我向老太太道了谢,正想表示一下。老太太却说,我是烧香人。我不觉为我刚才的小人之心感到很惭愧。心里不由佩服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香客!

我再次从字迹斑驳的指示牌下经过,走回马路,差不多已是下午一点。太阳也出来了,周围的一切都亮堂起来。我的心也像沐着阳光,格外明亮。整个上午,景区就我一个游客,这一片天地仿佛是我的。我看到了深邃的了石湖,聆听了传奇的故事,感受了雨后的清幽……这正是独行的妙处!.11.20白屋素人

随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5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