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银杏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连载1
作者:李思佳,耿剑亮等
来源:药物评价研究,第40卷第6期年6月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别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树、蒲扇。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全株植物各部位都有不同的药用价值。20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银杏叶中含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效成分,国际标准银杏叶提取物是按照德国Schwabe专利工艺生产的EGb,其成分包括*酮24.0%、萜内酯6.0%、原花青素类7.0%、儿茶素类2.0%。版《中国药典》记载银杏叶功效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高脂血症”。银杏的种仁俗称白果,可入药,其活性成分为白果酸、*酮类、萜类等[1]。如今,银杏的花粉[2]和外种皮[3-4]也成为重要的医药、卫生和保健品的原料。银杏所含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杀虫、调节血脂、镇咳平喘、抗衰老、抗氧化、抗凋亡、改善脑血流、神经保护、抑制血小板活性等。本文对银杏活性成分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哮喘、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治疗领域的 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新药研发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银杏药理资料,进而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
1心血管疾病
Wang等[5]预ig给予mg/kg银杏叶提取物4周后,sc 肾上腺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代谢组学分析其对内源性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心肌梗死诱发炎症、结构损伤、氧化应激等一系列代谢异常,银杏叶提取物可以逆转脂肪酸、 酯、 酯、鞘脂、 酸及能量代谢物的异常变化,作用机制与提取物中内酯类及*酮类成分的抗炎、抗氧化及调血脂等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银杏内酯抗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作用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密切相关,银杏内酯B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的拮抗剂[6]。阻断PAFR信号可能抑制炎症或缺血性损伤,PAF[7]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水解酶(PAF-AH)[8]均已被证实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调节PAF通路可预防或减轻心肌梗死。Maerz等[9]测定了给予白果内酯后大鼠心肌细胞与心肌梗死模型中PAFR和PAF-AH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缺氧心肌的PAFR基因表达显著增加,白果内酯下调PAFR基因表达,作用呈浓度、剂量相关性。
银杏叶提取物EGb已广泛应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Zhang等[10]阐明EGb通过抑制活性氧(ROS)生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调节ATM通路和细胞凋亡来保护缺氧/复氧损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H/R-injuriedMVECs)。Ran等[11]的研究结果提示,EGb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发挥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银杏酮酯(Ginkgobilobaextract,GBE5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银杏叶提取物制剂,总*酮醇苷>24%、萜类内酯>6%、银杏酸<1×10?6。GBE50可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IL-6水平,升高IL-4水平,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发挥调控作用[12]。
Qiao等[13]利用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发现给予银杏提取物GBE(mg/kg)后心肌细胞凋亡显著缓解,GBE通过多途径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主要包括下调Bax、Cyt-c和Caspase-3,上调Bcl-2。Bcl-2家族蛋白的过表达抑制Cyt-c从线粒体释放并阻断Caspase-3活化[13]。
细胞内游离钙超载通常被认为是缺血时导致心肌不可逆损伤的共同通路,心肌细胞膜涉及钙跨膜转运的机制主要有3个:Na+-Ca2+交换(Na+-Ca2+Exchanger,NCX)、依赖ATP的钙泵及L-型钙通道[14]。L-型钙通道是心肌细胞膜上最重要的膜蛋白之一,属电压依赖性的离子通道。L-型钙电流触发是细胞内钙释放的主要因素,当L-型钙通道开放时,细胞外Ca2+顺浓度梯度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L-型钙通道阻断剂可减少模拟缺血的钙离子浓度,提示缺血时心肌细胞钙超载与经L-型钙通道钙内流增加有关。银杏酮酯GBE50可减轻心肌缺血区域与非缺血区域电生理的异质性,维持缺血后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的稳定性[15],逆转模拟缺血造成L-型钙电流的降低[16],部分减轻由于缺血所造成的细胞内钙的超载,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保护心脏免受缺血损伤。NCX和钙泵是细胞内钙外排的主要途径,Bersohn等[17]对缺血兔心室肌细胞膜钙转运功能的观察表明,缺血时钙泵功能无显著变化;心肌梗死过程中舒张期细胞内钙超载与NCX密切相关,GBE50可通过衰减NCX的异常表达来改善收缩功能、减轻缺血后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介导的心肌损伤[18]。
综上所述,银杏类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抗氧化、抗凋亡以及减轻钙超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减轻心肌损伤。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M)
作者简介:李思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E-mail:sijiali
stu.cpu.edu.cn*通信作者阿基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药物代谢动力学,代谢组学。E-mail:jiyea
cpu.edu.cn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