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集槐院古银杏树和福兴寺的传说
▼定远县城东北六十里处有个三和集镇,是个“一水浇三县,鸡鸣闻三乡”的地方,东面与明光市横山乡相连,北边和凤阳县红心梅市通市。此地距京沪高铁定远站10千米,离津浦铁路管店站15千米,距国道10千米。汽车可以直达南京、上海、合肥、蚌埠、淮南、开封。
▼年12月8日,我们从定远县城出发(因前一天考察了拂晓乡红石峡丹霞地貌,晚上入住定城),由省道直奔东北方向约30公里处的三和集镇槐墟村。倾诉南天的身躯呈现巨大的盆景,。最有悬念的是,此地遗存稀少的古老地名——“槐墟村”或“淮墟村”。一看这个地名便知它的历史一定很久远。淮,即淮河;槐,即槐树,又称“国槐”,一种生长在江淮之间的开花的树,浑身是宝;槐花,可烹食,可入药,可采蜜。“墟(xū)”,通“圩”字,在古代是指乡村集市。“圩”是多音字,当作为“集市”之意读“xū”,例如彝族歌舞《赶圩归来啊哩哩》;当作为地名时读“wéi”。现今,江淮之间乡村带“圩”字常见,带“墟”字名号者极为罕见。我国两广(广东、广西)一带也有此称号,不知道是否有渊源关系?有待考证。
▼三和集镇地处定远县城东北31公里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一千多年前,三和古称“倪曲营”,经过历代发展,形成了以吴、李、王、*四大姓为主,拥有几千人口的古镇,镇内街道纵横,号称“九街十八巷”。明朝时期出生的吴良,官至靖海侯,是明朝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大将;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故乡也在三和镇昌义乡,戚氏后代还在此建造了戚继光塑像;生于清朝的李小江,是清代非常有名的书法家。
▼三和集镇是以驻地"三和集"命名的,此集市原来随河而兴,倚河而建。据传,三和集在一千多年前称"倪曲郢",井水很深,民间流传这样的俗语:“有女不嫁倪曲郢,一头桶来一头绳。”明、清之时,三和集镇属定远县昌义乡(今定远县东北一带,包括青岗、练铺、三和集与凤阳、明光的部分乡镇),后来,居民吴、李、王三个家族相争渡口,经乡绅调解,达到三方和好,成为睦邻好友,故名曰“三和集”。另有一说,三和集镇地处定远、嘉山、凤阳三县交界地带,相互接壤,犬牙交错,纷争不断,为启迪三县民众团结互助,和谐友善,共生共荣,后来改集市叫“三和集”。
▼三和集境内自然景观优美,古来传有神奇而美丽的八景:横山日出、苏桥印月、槐院古树、柳行闻莺、孙渡横舟、对河码头、神庙钟声、石马甬道。解放前夕,曾是方圆数百里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池河为淮河支流,池水码头石阶达数丈之宽,街上有百家商号,白日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一片繁华。
▼在定远三和集镇,这片古老、神秘而又富饶的英雄土地上的八景之一的“槐院古树”,说的是三和集地处三和集西南 公里处的槐墟小村落的东边,有一颗千年古银杏树。这棵古老的银杏在当地被叫做“古寺树”。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时为雌雄异株,也就是栽单株不结果。现在科技对银杏树进行了嫁接,栽单株也可以结果了。
▼据说在很早以前这里建有一座古寺叫“福兴寺”,而这棵千年银杏树就坐落在福幸寺的院落内,故得此称呼。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福兴古寺在文革时期“扫四旧”时遭到毁灭性摧毁。。。如今古寺的残片废墟散落在槐墟村每个角落,我们在村子里寻访,发现许多千年古寺的残砖碎瓦。
▼在“福兴寺”原址附近的一家老百姓院落里,主人得知我们是省城来的,想把那断了半截的古寺长石条送给我们作为纪念,因它属于这个千年古寺“肉体”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呆在原地。尽管我们也很需要作为研究之用,但我们还是婉言谢绝了。临走时在征求乡亲们同意后,我们只带走了两块灰色的半截残砖。对于村里人来说那些残砖碎瓦不值钱,可对于狂热地爱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历史文化的我来说,那些就是无价之宝。
▼据当地百姓说,以前复兴死的古银杏树有许多,但只有两棵长得比较大,而且是一雌一雄。叹如今只剩下一棵雌树了,故事是这样的。。。。。。
▼据村里的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这儿原来有两棵,一雌一雄,遥遥相望,眉目传情,风让他们亲昵,雨使他们滋润。在想象的深处触碰灵*的柔情,轻轻一拈,银白的月光,擦亮了平凡的日子,满树的扇子日夜不停地制造风向,助燃了时光的平静。随着岁月流逝,日月穿梭,打破或者保持这种平静的生活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那棵雄性的银杏怀揣着梦想,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那棵雌性的银杏拒绝了他远游的请求。每个人表达爱情都有不同的方式,这都没有错,要求离开或执意留下都不能说是爱或者不爱。可是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何谈把握现在?当意见不统一之时,若雄银杏硬是固执地离开,雌银杏请求雷公帮忙,授意雷公劈死他。。。。。。雄银杏执意要走,临死前回首的一瞬成全了他们的爱情,不,应该说是成全了那棵雌银杏爱情的神话。
▼这个神话虽说这是一个传说,是人们子虚乌有的臆造,但制造传说的人类却是有思想、有意愿的。传说是站在雌性弱者的立场上成全人类关于爱情的梦想: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永恒忠贞的稀缺才去追求,因为 坚守的不易才去讴歌,因为人类自身的脆弱和无能为力才去神话。
▼如今这颗千年的银杏树,仿佛一位经受了多年风霜的老者,在风雨中已站立了千年,思考了千年。但他依然直挺着腰。每当春夏来临,那一树的翠绿,是他老而弥坚的青春活力;那一树的银杏果,是他千年智慧的积累。一年又一年,昭示着他的生命的价值,仿佛在岁月的洗礼中显得越发古朴而又苍老。远远看上去,就象一把撑开的雨伞遮护着这一道独特的风景。他最有发言权,又最没有发言权。爱到深处是成全,放手还是抱着、搂着没有公式。但是应该相信只要是真爱,一定会疼痛,会怜惜,唯独没有毁灭。
▼这棵古银杏树干向西南方向倾斜成60度角,远远看上去,像是上天在这片神奇如地上放了一个大盆景。树干中间裂开了一个大缝隙,树缝内可以容纳几个成年人。如此巨大的一个庞然大物,是遭受什么样的外力把他变成这样了呢?。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传说当年福兴寺确实载了两棵银杏树,每年结果颇多,僧人们常常用来招待上香之人。说这一年,寺院主持觉远和尚不守寺院清规,与不远处尼姑庵道吉尼姑有染男女情色。说这一日,觉远和道吉半夜三更又约会与大雄宝殿里云雨快活。恰好被两位银杏树神撞见。两位树神十分气恼,决定要离去这个是非的地方。雌树先一步行走,待雄树断根拨节正欲追赶雌树而去时,全院和尚惊醒了,他们将大树死死地拖住,然后就用一把大铜锁加铁链把大树紧紧锁住。因为雌树驰往西南方向,这棵雄树终身往西南方向倾斜,朝思暮想着自己的心爱伴侣。树干中央的那个大鼓包便是铁锁留下的伤痕。据说,西南方向里处,确实生长着一株雌性白果树,也是元代所植,是福兴寺跑去那棵,还是巧合了呢?不得而知。
▼银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在地球上有1.5亿年生存历史。银杏被认为是世界上几乎不进化的树种,从太古时代至今,一直保持其原有风貌,达尔文称其为活化石。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是经历冰川时代而存活在地球上的稀有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
▼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有性别差异,雌雄异株,由于历史上地球地质及气候的剧变,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银杏类植物全部灭绝,唯我国大陆仅存,成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现存银杏目中仅一科一属一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被冠以“植物大熊猫”的美誉。银杏又名“公孙树”,始见于明代周文华《汝南圃记》:“公种而孙得食”。意思是:青年时代栽植的银杏树,到孙子辈才能吃上果实。那时候,也许植树之人能看见自己的孙子摘果,共享天伦之乐,也许他已经长眠于地下,再也看不到树枝结果了。用一句话说,也就是“前人栽树,后人摘果”。
▼凡古树者大多皆为名木,素有“活的文物”、“绿色化石”之称。古树的生长见证着历史、记载着自然气候的某些信息,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名木古树尤以古银杏树最为珍贵。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年以上的古树就有多棵,而古银杏树仅存活十几棵。可见古银杏树之稀有和珍贵。
▼位于定远县三和集镇槐墟村的这棵参天古银杏现已被列为安徽省珍稀古树,并确定专人管护。据说之前的这棵千年古银杏树下还拴养了几头猪,树根裸露在外,根部和银杏部分主干被猪啃噬的遍体鳞伤。。。
▼现在当地*府非常给力,在银杏树根部填埋了新土,铺上了新绿。并在周围拉上了防护网,安装了两个避雷针,并在银杏树的旁边还修建了小广场,竖起了宣传文化长廊,供来到这里的贵宾、游客们停车歇息并解读他的沧桑历史。
▼“槃根错节池河水,郁郁苍劲迎宾朋。”定远县三和集镇槐墟村的这棵古银杏树,高 1米,直径达4米左右,树冠直径达50米,周长约15米。树影巍峨,翠叶如盖,树干要4人方能合抱。但奇怪的是,关于这棵树的生长历史,《定远县志》无只言片语记载。
▼根据村中老人回忆:这棵古银杏树原植于福幸寺院里,寺庙建于宋朝,大约在公元年,毁于解放初期。老人说:“福幸寺被烧毁前,院里存有十几个记事石碑,有一块碑上刻写:元朝元年建福幸寺,载小白果树一棵。”由此计算,这棵树的年岁约为年。年,安徽省林业厅曾派人对这棵树的年龄进行考证,根据古树的形层层分析,年岁约为岁。
▼公元年祭祀年表及大事记
北宋时期疆域图
▼“废墟唯独留古木,不见僧侣执清灯。”寺毁僧人散,在古银杏四周,但见瓦砾一片,伴古树而保存下来还有一口被人偷去井栏的古井。那口古井地下通泉眼,虽逾千年,但井水仍然清冽透亮,水质甘甜。
我们在槐墟村中又发现几处千年古井
▼树干上标有一块牌子引起了我的极大,于年确定树龄为年,我对此深信不疑???现在据说通过有关部门鉴定为年,而在我看来仍不止这么多年。。。。。。为此我又抽空于年12月13日~15日分别拜访了宣城市敬亭山和郎溪县石佛山,都没有发现超过百岁的银杏树, 在,位于皖南旌德、宁国、绩溪三地交界、群山环绕的旌德县境内的桃花源革命红色根据地——仕川村发现了一棵几百岁的古银杏树。
▼人和古树相比,人的生命历程是很短暂的。所以说是人生苦短,弹指一挥间。
古树历经风雨沧桑,承载着丰富的气候和时代变迁的大量信息,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凝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部耐读的自然历史和文化。
▼自古人类仰慕名木古树“僧植银杏,民插杨柳。”银杏树自古至今是人们热爱的树种。现代公园、小区、车站、道旁等无不以植银杏树而骄傲!人们对数百岁的古银杏更是喜爱又无比崇敬,有的奉为“神树”并供奉之。
▼秦岭深处有个汉中市留坝玉皇镇,生长着一株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据说是周文王亲手所栽,是目前所知西北地区最古老的银杏树。
▼上世纪20年代,该树枝繁叶茂,冠幅方圆曾达50米。后于年至年间,树干中下部的腐朽部分先后被不明起火烧过数次,树心被烧成可容纳30余人的空洞。
▼这棵树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子孙满堂”,因为大树周围生长着很多的小树,而这些小树全部都是从这棵古树根部的表皮上生长出来的,犹如苍老年迈的母亲身边子孙满堂。
▼如今古树郁郁葱葱,被当地人奉为“神树”。每年秋末冬初,金*的银杏叶飘落一地,蔚为壮观,令人震撼。
▼三和集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丰富、高品位石膏名冠华东,品质优良
三和集镇 的矿藏石膏,储量巨大,达3.72亿吨,品位优良,名冠华东。石膏开采和加工是境内主导产业,已有皖东矿业、双龙矿业、鑫和矿业三家公司落户创业,年开采石膏约万吨。以石膏为原料深加工项目的三和石膏板业坐落在定远经济开发区内,年生产1万平米纸面石膏板和15万吨石膏粉。三和集镇年完成国家税金多万元,为定远县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乌云山位于三和集镇*府西3千米处,古代又叫乌金山,也是古人美好的梦想,山上存有古老寺庙与独眼皇姑的传说。东麓幽谷,断岸筑堤,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谷东冈峦重重,树洞遍野。但闻犬吠不停,见有苗圃火红,似红枫海洋。这就是待嫁数年的蓝梅。江苏来的投资人介绍,圃里八十公分高的蓝梅,每株价值百元,来春种植下地,成活即可挂枝,千亩蓝梅基地三年可建成。既能有力促进乌云山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又可在常年育林、采果等用工劳动时,给不需要出门就可打工的群众带来更多的收入。蓝梅,为高级保健果实,全身是宝,它有人体需要的多种 酸和维生素,市场潜力很大,相信会给众多民众提高生活质量。高镇长讲,当初搞土地扭转花了很大气力,能让群众增收,也是对我们干部的奖赏。
三和集镇探明的优质温泉在乌云山南麓,省道北侧米处连山一线。在米深的地下,泉水温度可达41?8℃,是滁州市境内温度 的温泉。它具有很好的集休闲、种植、养殖、药用诸方面功能的开发价值。
▼我们在探察槐墟古银杏树时,恰巧遇到正在大力推进习主席十九大提出的“ 扶贫”下乡攻坚工作组的高清顺镇长,我们一起在这棵千年银杏树下合了一张影。
三河镇槐墟村农家小院
安享晚年的老大爷
▼三和特产豆制品“三和轩”牌千张口感细腻、豆香纯正、薄透耐煮。
三和集镇地处淮河支流池河岸边,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千百年来由于雨水与河水冲积形成的丘陵更适合种植大豆和萝卜。三和集的大豆是制作豆腐千张的上好原料。早在淮南王刘安研制成功豆腐之时,西汉的工匠们就把豆腐制作工艺从淮南八公山搬来古代的定远东城,到三和集开磨拐豆腐。三和集千张得到八公山嫡传技法,味香纯正、薄透遒劲、筋道耐煮、口感细腻,老少咸宜,常食健体,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美誉。“三和千张”制作技艺已经被滁州市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府保护。
▼生长在三和集河套地带沙土中的“小人参”——青萝卜,外表平滑,体态匀称,个大美观,肉青皮嫩,营养丰富,炖煮炒拌,生熟皆宜。经常食用三和集青萝卜可起到消积祛痰、利尿止泻、降脂稳压等功效,是价廉物美的保健品。民间谚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省得找医生开药方。
三和集另一个特产——“梅白鱼”,是三和集镇境内池河段所产的肉嫩鲜美,口蕴琼浆,名扬四方的梅鱼,自古至今,人们公认为席上佳肴。梅白鱼学名叫“鲌鱼”,又称为梅鲌鱼,俗称梅白鱼、翘嘴鲌、噘嘴鲹子。当地人也称梅鱼、“贡鱼”,生长在凤阳县梅市乡至定远县池河镇一带的池河水域中。鮊鱼体形细长,嘴大,高高噘起,吸食肉、草类与浮游物,捕捉烹食以梅雨季节 。在入梅的雨季里,淫雨绵绵,连日不开日光,忽而大雨如注,花水翻埂,河水上涨,成群的鲌鱼从明光女山湖倾巢出洞,喜迎新水,一股劲游至池河中游三和集一带水域,乘波而上,洄游排卵。此时新水翻滚,鱼虾飞舞,绿草摇曳,鲌鱼春情涌动,通体亢奋,劲满求偶,追逐嬉戏,成群浮游。据说,此时捕捞的梅鲌鱼品尝 ,因为此时的梅鲌鱼尾有乳汁般的分泌物。这是三和集梅鲌鱼区别于其他地方同类鲌鱼的主要特征,也是三和集梅鲌鱼独具鲜美而营养丰富的重要标志。
明朝时,凤阳和定远在朝为官人多,美味佳肴也贡奉京师,梅鲌鱼作为故乡传统的珍馐佳肴敬献给皇帝御用。所以,梅鲌鱼又称为“贡鱼”。天下 鲜——梅鲌鱼,给到过定远县三和集镇的朋友留下一道永远充满美好记忆的佳肴与情义。
▼境内河段所产“梅白鱼”肉嫩鲜美、入口琼浆如奶,名扬四方。每斤约50~60元左右,一般一条梅白鱼大概在5~10斤,我们亲口尝到了他的鲜美可口,真是名不虚传。每年还*府还定期举办有梅白鱼文化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客前往。
但也有令人痛心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殆尽。。。。。。
▼八景中的“石马甬道”,是指明代从定远昌义乡成长起来的功臣,江国公吴良墓神道石刻。三和集石马洼吴良墓前被破坏的石雕
▼吴良,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至正十三年与弟弟吴祯以及徐达、汤和等24人跟随朱元璋略地定远。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洪武十四年病逝,追封江国公,谥号襄烈。墓前有石人二、石虎二、石羊二、石马二、龟趺座一,碑已不存在。年,因建设需要,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了吴良墓。墓呈长方形,用城砖砌筑,分前后两室,中设木门。出土有玉带饰、玉佩、铜灶、铜火盆等随葬品,另出土墓志1合。吴祯,原名国宝,洪武三年,命为靖海将*,其冬,封靖海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洪武十二年病逝,追封海国公,谥号襄毅。墓前有石羊二、石虎二、石人二。年因电影机械厂建设,经华东文化部批准,吴祯墓前神道石刻按原排列秩序迁移至吴良墓的左侧。年,南京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金、银、玉器等随葬品,并出土墓志1合。吴良、吴祯同葬在钟山北麓板仓南京电影机械厂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远昌义乡戚氏后代古代名将戚继光塑像
▼清代《定远县志》载:“江国公吴良墓,县东四十里。”年版《定远县志》载:“江国公吴良墓,位于县东六十里。”实地查看,县志中记载的吴良墓在三和集西三和村石马洼。《明史?吴良列传》记载:“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雄伟刚直。???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吴祯)每易服为间谍。???良从取滁、和,战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阳,定集庆,功多。”“八年督田凤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明史?吴祯列传》记载:“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国宝,赐名祯。与良俱从克滁、和,渡江克采石,从定集庆。”“(洪武十二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据明代*事家、定远人戚继光自述,其六世祖戚祥随先祖戚公:“从外氏避乱濠梁,居定远之昌义乡”,后来迁居于定远千秋乡(今定远县西北一带乡镇)永康里。戚祥殉国后,封其子戚斌为明威将*,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来成长出抗倭英雄戚继光。还有明朝昌义乡的开国功臣宋国公冯胜与兄长郢国公冯国用等。在元朝末年乱世,共同居住在定远昌义乡的亲朋好友们,跟随定远人郭子兴与略地定远的濠梁人朱元璋一道打天下,齐心协力创建了的大明江山。
▼据3年7月南京出版社《明孝陵史话》记载: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在南京建造了十座功臣庙,将明朝开国功臣祭祀于庙中,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共计人。这些功臣葬在钟山之阴功臣墓园的有12人,其中就有定远昌义乡的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二兄弟,现今能经考古学家确定墓主的有5人,即徐达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吴良墓、吴祯墓,与朱元璋的明孝陵共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为巩固朱明江山,借定远人、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扩大诛灭功臣,在随后十年里杀害了三万多有功之人。吴良作为明朝开国功臣兼朱元璋儿女亲家,虽然晚年受到冷遇,但还是被朱元璋隆重地安葬在钟山之阴的皇家功臣墓园里。为了光宗耀祖,吴良的子女与女婿齐王按国公之礼,在故里——定远县昌义乡石马洼,修建了衣冠冢,按钟山之阴吴良墓神道序列排放石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三和集镇功臣吴良墓石刻遭到了严重破坏。
▼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六》记载:“普通五年(公元年),十月壬寅,定远将*曹世宗拔曲阳;甲辰,又拔秦墟,魏守将多弃城走。”梁将攻取的“秦墟”即今天的淮南上窑镇。梁朝获胜后,在东城(今定远大桥乡)设置了定远郡和定远县。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年)刻《重修福兴院记》记载:“直隶凤阳府定远县昌义乡槐墟镇有福兴院”。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岭南谓村市为虚(通‘墟’字)……盖市之所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粤谓野市曰虚。”槐墟,可释为槐姓人家居住之地或是有槐树的村落集市;而淮墟,可释为淮河岸边的乡村集市。前者命名以树种为标记,后者称谓用水名志村号。如今江淮之间乡村带“墟”字名号者极为罕见。
“槐墟村”最迟也是形成于南北朝萧梁王朝时期,同建“定远县”时间相当,据今已有1多年了。
▼我们根据史料记载,认为还有一种推测:槐墟村形成还可以上升更久远,约在东周春秋越王勾践统治时期,三和集属越国管辖的钟离国区域,越*中或许有粤人称呼此驻*之地村落集市为“淮墟”;二是在某个朝代,三和集一带为粤人驻*或粤人移民搬迁至此,人们按家乡岭南习俗称居住的村落集市为“槐墟”或“淮墟”。村名“槐墟”和寺名“槐墟院”给远在他乡的岭南家乡亲人到此探访停工了一个很好的地理印记,也表达了曾经驻守在此的岭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我们在槐墟村寻访、探查过程中,据当地老百姓说,当时福兴寺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朝成化年间重建寺庙碑记;另一块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保护碑记。但在那场浩劫中被摧毁。据说当时两块碑刻被砸碎扔到南边村外河里、池塘里了。。。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踪迹。但幸运的是我们在《嘉山县志》里意外地找到了被毁的碑刻文字记载。众人皆大欢喜。有机会再向有关部门反映,恢复被毁的碑刻。(下面是重要的珍贵资料明清时重要的碑刻内容)
▼又见民国22年汪雨相编撰《嘉山县志》记载:“七十二井,在县西槐墟院,相传其地为秦汉东城故址,宋为昌义乡,明为昌义乡槐墟镇。古有水井七十二,迭经兵燹(xiǎn),湮没填废。今仅存十余井,然土人相沿犹云其地有七十二井。”明光市贡发芹《帝乡散忆》中《明光古集镇》记述:“槐墟院,故为宋之昌义乡槐墟镇,名见宋福兴院碑。久废,现为村落,相传汉东城县在此。”
写在结尾:人类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回望这个过程的艰难,可以拓展我们视野,怀古惜今,保护我们的灿烂历史文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善于从文化遗产中总结规律,是中华民族一次次登上文明高峰的重要经验。对于我个人而言,除了可以满足我无法遏制的对历史的好奇心。而对于我个人而言,除了创作出 的文学和音乐艺术作品,还可以对我身边的历史文化进行探索、发掘、保护和警醒人们珍惜我们身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鸣谢:历史学家——董书冰先生
▼鸣谢: 文学家——傅贵先生
▼鸣谢:摄影师——王克成(安徽音像出版社)
▼鸣谢:摄影家——程相艺先生
▼ 音乐人阿杜
槐墟古树赋——杜敏
物华天宝三和镇
沧海桑田槐墟村
历经 腥风雨
爱恨情仇话公孙
春来枝叶果满树
夏如玉辇似华盖
秋高叶*如金元
冬临古树枝桠漫
怎恨雷公无仁慈
铁骨铮铮擎天岸
望穿秋水不见伊
倾身守望南国爱
(杜敏于年2月2日合肥
一个经济正在腾飞,正在迈向“文旅之城”的皖东人口最多、面积 的县——定远,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中国南北要冲,这里历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人物。定远乃皖东(滁州)地区农业大县,而且是畜牧生产十强县、全国商品粮油大县、全国岩盐资源大县、全国石膏资源大县、全国百个红色旅游基地之一、安徽三大化工基地(即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也是亚洲 的盐化工基地。自从盐化工业园投产和京沪高铁在定远设站以来,定远的改革与发展就大气磅礴,独领风骚,创造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定远模式”和“定远现象”。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北京 白癜风医院怎么去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