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四季中的林籁树韵

<

林籁结响,诉说着博山历史的厚重、时代的变迁;树韵飞扬,渗透着山城的灵秀、文化的传承。

(乾隆)《博山县志》在描述博山地形地貌时说,“南峙鲁山之雄,西耸原山之秀”,《颜神镇志》载“镇处万山之中”,博山因山而名,因林而灵,林得山而媚。一棵古树就是一段悠远的故事,一片树叶就是一个生动的字符,一座森林就是一篇淡雅的诗章,书写着山林的前世今生,成就了博山的钟灵毓秀。

博山的林,虽不是最茂密,却凭全区森林覆盖率47.85%的优势,赋予博山卓尔不凡的气质,全了“鲁中山水画廊”和“淄博后花园”的美誉;博山的林,虽不是独一无二,却见证了博山百年繁华、风雨沧桑,载着五洲四海博山人的岁月乡愁。记忆中的林,或许停留在“野花芳草整相鲜”的夹谷台上,或许飘落在“山头倒树挂飞云”的青石关中,或许陶醉在“岩柿垂金秋色愁”的红叶柿岩里,或许回味在“桥边入画几株松”的团山古村中……如果说水因为沉淀而清澈,山懂得蓄势而厚重,那么,林则钟情四季而繁茂,这里,许一片诗词,邂逅四季中的林籁树韵。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城春色。”博山这座鲁中古城在春风中换上多彩颜色,三水源的梅花、开元溶洞的樱花、中郝峪的桃花、板山崖的流苏、泉子村的杏花……花海与林海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隽妙无比的治愈系春林图。

郁郁古槐含苍烟。博山的春末,槐花成为山林的主角,作为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槐树,枝繁叶茂,枝桠交错,千万串槐花像流苏一样,悬挂枝叶间。从古至今,槐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特有的槐文化,它是人间烟火气的主力,也是无数医者济世的良药,亦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更是鲁中古城的“活名片”……

池上泉子宋伟东摄

古槐是独特的“绿色古董”,博山现存唐槐共五株,分别位于八陡镇青石关村南庙内、池上镇赵庄村村内、石马镇中石村官爷庙前、源泉镇麻庄村村南、开发区下虎村,现在长势旺盛的当属赵庄村和麻庄村的两棵古槐。

《淄博古树》记载:“我市最古老的一株古槐,生长在博山池上镇赵庄村,至今已余年,依然生长十分旺盛。”在“齐鲁之心”赵庄村的东西大街上的那株大槐树是七株千年古槐的两个“幸存者”之一,据测算已经有多年,被村民称为“神母槐”。它以前遭过两次雷击,失去顶冠,现在却依然枝繁叶茂,勃勃生机,胸围7.78米,树高15米,离地面3米高处分成三个枝杈,每个枝杈都比大瓮口粗,两米多高的地方有一个洞,约半米长,洞内树干中空,至少能容纳五六个人。

赵庄古槐

俯瞰赵庄古槐

无独有偶,在麻庄村南,旧时的串村公路旁也有一棵古槐,高十几米,底部直径四米多,20世纪末着火被焚,在旧的树桩上又长出了枝繁叶茂的新芽。据专家推算此树树龄年,故名唐槐,麻庄人还把它叫做“官槐”。据传,清朝初年发了一场特大洪水,千亩桑园荡然无存,而老槐树保佑着麻庄村安然无恙,老一辈麻庄人将这个情况奏呈官府,这棵千年古槐遂被敕封为“和远官树”,并有官府文契为凭。此外,民间“官槐”还有助人做官的意思。

麻庄古槐

“夹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压后尘。”如果说,古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那么唐槐则是历史冷静客观的“旁观者”,它既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者,亦是古老气息和当代风华的传达者。唐槐古老的年轮铭刻着环境的变化,四季为彩身为纸,千年的阴晴圆缺用一根树芯记载,千年的沧海桑田从一截断木中窥见,可以说,唐槐是大自然赐予的“史官”。

夏天,博山的林是热闹的,又是醉人的。小顶山上荫翳蔽日,石海汹涌忆峥嵘;笔架山里“紫烟”黄栌,叠翠烟罗寻旧梦。有一处充满野趣的森林秘境,叫三水源,因水而起,因木而秀,以竹为海,以林为道;有一片迸发艺术灵感的山林,叫鲁山,枣树峪的瀑布、雨林的森林浴场,撞击诗与远方,吹散生活的雾霭……

连绵含黛聚岳阳。《博山乡土志》记有:“极目西南见有黑云拂地是为泰山,开其东窗日出东海的景观更可远远望见。”夏天的岳阳山,榛莽丛生、鸟语蝉鸣、郁郁葱葱,身临山巅,极目远眺,起伏山峦如大海波涛,阡陌田野如优美画卷,绿树成荫掩映着农家村落,绘就了峰峦含黛。

《续修博山县志》载:“岳阳山,县东南三十里,居县境中心……有九十九顶,其绝顶有神庙三院。”岳阳山是博山与淄川的界山,东西绵延30余里,有99顶岳阳山之说,主要山头有30多个,周围地势相对平坦,晨曦晚照,可观日出日落,无时不光,遂取岱岳向阳之意。大自然亿万年的精心造化塑造了这片群峰攒簇、逶迤相连的峰林,也孕育了漫山品种繁多、葱葱茏茏的植被。岳阳山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0%,林木绿化达到了80%,除人工栽植的侧柏、刺槐、平柳等树种之外,还有黄楝、红叶、山榆、紫檀、柚梗等上百种野生植物,及枸杞、丹参、山药、何首乌、地龙、金银花等上百种中草药,被称为百草园、宝藏山。

霞光浸染岳阳山翁伟摄

岳阳山观音阁南门石匾有题“峻极于天”,乃乾隆年间孙以宣之笔,从题词可见岳阳山的险峻,然而,它又是壮美的,这离不开林的刚毅和风韵。无论是石刻碑碣的古老沧桑,或是曾经七楼八阁十三殿的雄浑宏伟,还是蒲松龄撰写《岳阳山后土殿摹缘疏》的经典传奇,抑或是唐王寨、仙人台传说的神秘精彩,都是林的物语。正是林的灵动,成全了岳阳山的“险中藏秀”,构建了兼具颜值与内涵的仙山形象。

一片森林串联起一列峰峦、一道古墙、一座堡寨、两条长河,滋养着周围的村庄,使其古老而厚重;养育着一方儿女,使其坚韧而出色。据《博山县志》记载:“明代岳东第是明威将军,其长子岳储珍是万历戊午举人,四子岳含珍敕授昭勇将军。岳含珍申退故里后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十里八乡赞誉他是‘当世神医’‘活神仙’。”岳含珍文武双全,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致仕还乡,他始终未放弃医学的研究与救助,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创新,特别是他的针灸术,凡经他诊治者,大都立解沉疴,故蜚声乡里。同时,他还笔耕不辍,著有《针灸考穴精义》《针灸阐岐》《针灸论证》《针灸奇古方》《本草大病论》等多部医学名著,带动了乡村中医的发展。

绿槐高柳咽新蝉。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载:“螳螂之水源出鲁山,即此。”鲁山山势绵亘,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的交界,现在为莱芜、博山、沂源、临朐四地的界山,更是中国避暑名山。与其说鲁山上没有夏天,不如说鲁山的夏天扮演着春的角色,7月份平均气温20°C,因此夏天鲁山的林烂漫多姿,尤其是从山脚下遍布到山顶的槐树林,农历5月,当城里的槐花已经凋谢的时候,鲁山的槐花才开始施展它的魅力,可以持续约2个月之久,没有“春风吹槐花”的急切和仓促,独有“槐花飘香遮夏日“的恬淡和悠然,居高临下观望,山林仿佛被漫天白雪覆盖,由此得名“五月飞雪”。

民国二十六年(年)《续修博山县志》载:“鲁山绝顶产美茶,味甲天下,石上生花可为药。”相传,古代鲁山山顶多茶树,所产茶鲜美味醇,漫山花草和各种药材,故好歧黄之术的医士多往采摘。可见,富林多水,为当地人民“靠山吃山”,砍柴采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鲁山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苍松伟岸、藤蔓低垂、绿草凝碧、山花烂漫,是森林浴场,还是“天然氧吧”,更是动植物天堂,有可查植物种、鸟类种、兽类22种、昆虫种,山中有全蝎、丹参、柴胡、黄芪、苦参等50余种中药材。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林则幽。因为有林相伴,鲁山才多了份厚重和文韵,积淀了深厚历史,元明清三朝,此处都有养马场,前后达余年;因为有林相衬,鲁山才接了灵气和地气,有距今余年的驼禅寺,据寺内碑文记载,它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明嘉靖年间进行大修,是鲁山地区香火最旺的寺院,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鲁山庙会,届时四方香客云集,达数万人之多。叶声潺潺、蝉声阵阵、森林深处、烟火人家,“木”看古城沧桑,“林”写世间万物。

秋天,博山的林抢了春、夏的风头,五彩缤纷、“枫”情万种。亮丽的红叶、金黄的银杏叶、常绿的松柏、褐色的杨树叶……植物们拼尽一年里的最后一丝力气,用多种颜色点缀着广袤的山林,层林尽染,展现“一叶知秋,霜华浓烈”的壮美,实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不凡。

秋染恶石坞村陈家庆摄

鳞鳞霜信染丹枫。清代初期的学者孙廷铨在《南征记略》中记述此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红叶柿岩位于和尚房村,古时称为鹿岑,地处原始古老峡谷之中,群山怀抱、沟壑相连、树株连片,山林资源丰富,绿化面积95%以上,有流苏、黄连、国槐、枫树、侧柏等树种,还有珍贯的后娘棍树(学名刺楸,为稀有的观赏树种)、淄博市仅有的罕见树种——拐拐枣树。在村口的卧牛石上有一株古柏,学名侩柏,本地人叫它红柏树,它植根两石缝之中,背倚黄崖石壁,虬枝劲挺,冠高30米,胸径厘米,风风雨雨三百载,仍旧笔挺伟岸,是淄博市少见的古柏。然而,红叶柿岩最引以为傲的,还要属它的红叶,每年秋季时节,万亩原生红叶林竞相争艳,如红霞一般尽染漫山层林,带着“红叶翩跹舞碧空”的浪漫,造就了和尚房一年最美的时节。

红叶柿岩王延刚摄

柿岩的层林尽染,仿佛是与大自然达成了默契,红得自然、红得多姿。悠悠红叶宛如翩翩红娘,以它的大美和蕴含的寓意,吸引着四方雅士,成就了文人墨客雅集的圣地,见证了孝妇河畔名人的深厚友谊。清朝初年,本地人孙禹年为躲避兵乱,选择在此筑石楼避居。坊间相传,有一年深秋时节,孙禹年与孙廷铨等人悠游山林,见满山柿林、红果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孙禹年就对孙廷铨说:“鹿岑柿树众多,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孙廷铨连连称赞,并赋诗《柿岩赠禹年》一首,其中有“嚖嚖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曛。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诗句。蒲松龄与孙禹年也私交甚好,他时常到柿岩拜谒孙禹年,虽然没有诗作留世,但却在传世之作《聊斋志异》中将孙禹年定为《山市》《鸽异》两篇的主角。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在游历柿岩后,留下了“树荫孤岩留夏雪,人从众壑辨晴阴”的感慨。

冬天,博山的森林难得的安静,森林里的植物都在积攒着能量等到来年春天舒枝展叶大放异彩。然而,暗香浮动的梅花、四季常绿的松柏、银装素裹的琼枝……上演着林的另一番壮美、另一种气度和神韵。

淄出其阴汶出阳,上头古庙接苍苍。原山又名饴山,俗称马耳山。因山上有禹王祠,又称禹王山。原山也是泰山的支脉,主峰海拔米,绵亘千米,是汶水、孝水发源地之一。“禹山积雪”为博山旧八景之一,博山绕城诸山皆为其余脉,幽谷深邃,仰不见日,冬季积雪,至夏初有时未尽,民间相传,此山常被城中百姓视为晴雨表。如今,它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4.4%,是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

原山初雪宋伟东摄

原山山脉的主峰之一是小顶山,也称凤凰山,(康熙)《颜神镇志》记载:“凤凰山,在镇西南三里,一峰迴注,北翔而南折,若凤凰之矫翼然。上建泰山碧霞行宫,俗因称为‘小顶’。”宋代玉皇宫、明代红门和泰山行宫、清代吕祖庙等文物古迹掩映于密林之中,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蜿蜒起伏,将山城包揽其中,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小顶山上石海属于标准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北方罕见的自然奇观。这片石海有三十多亩,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石块如海洋中的波涛,滚滚涌起、团团簇拥。石海中间杂草丛生,藤蔓缠绕,人在其中,如泛舟碧波,有心旷神怡之感。

翠岭天阶绕碧云,望师冢映翰林坟。在山头乐疃村东北的金銮顶,也有一片林,守护着一段至死不渝的师生情谊,捍卫着千秋知己的不变初心。

据《博山县志》载:“金銮顶,县西南十五里,在原山之前,亦其所分支阜也。”沿天阶登顶,如登金銮殿,故称金銮顶。山中植被较好,柏林茂密,花椒连片。坟墓上原有一株榆树,树高4米,胸径0.5米。在赵执信墓的右下方是仲翰村墓,是赵执信的爱徒常熟诗人仲昰保之墓。

仲昰保,为执信门人之冠,在其门下二十余年,最为笃契,客死博山。仲氏墓原在峨嵋山南麓,颜山八景之一“阳坡绕翠”之地(今水泥厂内),俗称“望师坟”,赵执信卒后,其后人迁翰村之墓于杏岭,与秋谷之墓相邻,生相从死相依,可谓千秋知己。

与其说一片林是一座山、一个村庄的记忆,不如说它是博山的记忆、是时代的记忆,见证了博山陶琉矿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深邃,记录着一方水土的人们繁衍生息、改造自然的历程。一片片山林无不是人文与自然的碰撞交融,满载着诗意、灵动、醇厚,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博山的文脉也伴随着林籁树韵一点一点拉长,终于形成一座文化高峰横亘在鲁中大地上,积厚流光,灼灼其华。

原标题:《藏在四季中的林籁树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15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