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艺术作品展现时代主题人民资讯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www.jydxy.com/

作品《春临华夏生机盎然》曹云摄

12月初,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绿化环保花艺师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北京地景艺术节启动。共49件作品将分别呈现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和城市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

与前两届相比,今年的北京地景艺术节会有与众不同的亮点和新意吗?

在选手正精心细致进行创作之时,记者来到现场,实地感受地景艺术之全新内涵与最新潮流。

因为疫情,今年与众不同。去现场之前,我还想:今年的作品应该会体现这一点吧?果然,现场感受完全符合预期,相当一部分作品以防疫或其他今年的社会热门话题为创作题材,浓郁而鲜明的时代主题让人仿佛听见社会脉搏在跳动。

还有一点,顺应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潮流,今年作品创作完全使用纯园林废弃物材料的比例更高,活动主题体现更得体、到位,花艺技能展现更充分、娴熟,令人感受到地景作品艺术表现力更强劲。

作品题材时代主题鲜明

防疫、后浪、北京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等热门话题,在创作中都得到体现,让你从中获得对地景艺术创作新的感悟和认知。

《守护》应该是你看一眼就知道只有今年才能创作出来的作品。

防疫已日渐走向常态化,口罩也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作品其实就是几只由槐树枝制作而成的大口罩。“口罩”呈拉开的弧形造型,让今年早已习惯性佩戴口罩的每一个人无不倍感熟悉而亲近。“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描绘,很生动。”在我身旁正欣赏的一位女生不无感触地说。

“以园林修剪树枝为主材,创作这几只‘大口罩’,就想以另一种形式让大家再认识不平凡的这一年。年非常特殊,口罩成为守护大家健康的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几乎是全社会的共同记忆。”国门芳菲花艺参赛团队领队李立先说。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机场、高铁站等服务场所,工作人员往往佩戴贴了一颗红心的口罩,其实是向来往公众传递关爱、温情,展现乐观、自信。作品《守护》注重细节,把红心也“贴上”每个口罩。

设计师马霏敏来自浙江绍兴,作品名为《破茧》。

蚕茧由土伏藤制作而成,银杏叶制作成蝴蝶翅膀,表达“破茧成蝶、重获新生”的寓意。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年,大家经过疫情期间的沉淀和蛰伏,每个人都自我完善、厚积薄发、破茧成蝶、奔向完美。”马霏敏说。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由BILIBILI网站推出的演讲视频《后浪》成为年度文化现象。视频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寄语年轻一代:“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临近年底,“后浪”先后被评选为十大网络热词、十大流行语等。

现场,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的作品就取名《奔涌吧,后浪》。

“时代托举着后浪,青年一代披荆斩棘、奋勇前行!我们就想用一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奔腾不止、与时代同行的后浪精神。”领队说。

作品用树枝模拟起伏的前进道路,树皮拟作历史的长河,用竹片、枝条、果实等拼贴一道道拱门,寓意承载一路的艰辛、荆棘。

今年,北京推行垃圾分类力度空前,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品《开饭啦》表达了这个主题。

“4个树枝制作的垃圾桶像4个卡通人物,萌态十足,分别代表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我们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有的拿着瓶子,有的举着筷子,仿佛在召唤每位市民:把我的那份给我吧,不要弄错啦!”

听着领队王帅的介绍,记者看了看眼前的4位“卡通人物”,还真是那个场景,生动之至。

通过将垃圾桶拟人化,用树枝塑造可爱的卡通形象,社会话题也能以地景艺术形式来真实呈现。

一些重大题材,如明年建*周年,也进入花艺师的视野。

北京市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作品以《》为名,主体是拳头,寓意力量与团结同在;后面的五角星代表团结,寓意人民凝聚一心;前面还有树枝制作的数字“”,用来点题。

作品《》曹云摄

贴近时代,题材更重大,社会色彩更浓郁,无疑是今年地景艺术创作的一大显著特色。

花艺技能展现生态理念

漫步现场,不时可以看见一件件纯粹由园林废弃物制作的作品,无其他任何不可降解的非植物材料,同样令记者印象颇深。

在一片树林间,有一群漫步的小鹿。只是时值冬季,草地稍显枯*,否则,“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意场面就呼之欲出了。

“作品《群鹿》表现了一群小鹿在林间草地徘徊的场景。以废树枝为材料,通过捆扎组合而成。作品简单抽象,具有卡通色彩。”领队乔崇说。

林间鹿群场景的确得到生动呈现,但记者注意到,作品没有使用任何非植物材料,废旧木条扎成鹿身,腹腔内填满枯枝,仅鹿背用银芽柳装点一下,赋予一丝明快色彩。真正的全天然、纯生态。

同样,北方工业大学团队创作的作品《游》也只用了一些废旧木条、木板,作品表现了一群鱼在游动的场景。废旧木块制作的鱼群涂上了一些明亮颜色,在北方色彩单调的冬季显得甚为绚丽、抢眼。

不要以为只有小体量的作品才能用纯植物废料打造,大型甚至超大型作品同样也行。

在绿心公园,作品《春临华夏生机盎然》绝对让你看一眼就感到震撼。

来到作品跟前,展现在你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春天,蕨类植物从温润沃土里冒出棵棵新芽,一大片,顶端卷曲,全力舒展,生机勃勃,高低错落,最高的那棵已然长到了3米多高。

16棵新芽按照*金比例分别以3个、5个、8个为一组,共分3组,错落摆放,万物复苏的意境似乎也“破土而出”。

3米高的新芽也全是用柳树枝做的,骨架支撑没有使用一根金属材料。想不到吧?

同在绿心公园的另一件作品《蜕变》同样体量巨大,但在创作中也没有使用非植物骨架。尽管如此,高达数米的造型不仅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而且稳如磐石。

《蜕变》的风格正如其寓意一样积极昂扬,它向观众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坚定信念。

作为行业风潮的引领者,北京地景艺术节在创作中倡导纯植物材料,正是践行低碳、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在世界花卉大观园,类似创作理念的作品同样俯拾即是。

花姿芙罗拉花艺培训公司的作品名为《重启之源》,用麻绳细致捆绑树枝来制作,连一个金属钉都没用,“整件作品有数万个捆绑点,全部由一个一个点绑成”。

上海朵丝空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的作品《自然细胞》用来自吉林、柔韧性更好的白桦树枝编织出一个个细胞组织,同样拒绝大型非植物材料骨架。

地景作品天然具备生态、可持续、循环利用等属性。这一点在此次活动举办的赛前培训上也得到体现。

培训作品《海纳百川》用漂浮的海带海草以及海星来表现海洋生态环境,高达3.5米的作品也全由植物构造而成。

无可否认,这些作品完全顺应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潮流,是地景艺术理念的升华,展现了创作者精湛、娴熟的花艺技能。

今年作品创作完全使用纯园林废弃物材料的比例更高。这是今年地景艺术创作的第二大特色,值得观众现场细细欣赏、品味、感悟。

作者:曹云

本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110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