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塘房陈氏民居遗落乡间的明珠
塘房陈氏民居位于乐山市峨眉山市双福镇塘房村,建于民国初年,是一座坐北向南的五层单体结构的中西合璧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4平方米。年7月被列入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冬日清晨的峨眉,阳光还未穿透厚厚的云层,阴沉的天呈现一片乌青色。
在峨眉山市双福镇塘房村,一座青瓦灰砖,独特的圆顶式建筑在乡村民居中尤为突出。沿塘房村委会对面一条小路径直走不到50米,便看到一个大铁门虚掩着,轻轻推动,发出的吱呀声惊醒正在熟睡的小白狗。几声犬吠中,乌青色天气笼罩下的民居显得格外清寂。#建筑文化#
隐匿乡村的百年洋房
被前面房屋遮挡一半的陈氏民居
推开铁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木制结构的平房,几乎遮档了一半的塘房陈氏民居。平房前的一棵银杏树洒得满地落叶,落叶堆里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塘房陈氏民居”等字样。顺着落叶铺垫的小路往上走,一个院坝中间立着一个已破损的小水池,周围一块块圈出来的小地种着各类蔬菜。
石碑
侧面院坝里栽种的盆栽花卉及2楼晾挂的衣物,给这里增添了几丝生活气息。
这座方正恢弘的民居,虽有百年,但仍保存较为完整。“洋房外形呈方形,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周围饰西洋扶栏,中间高四周低。洋楼内设计有电梯亭,可用绞车向上搬运物品,每个房间有欧式百叶窗,通风良好。楼下有宽大的饭厅和西式厨房。”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共五层,通高19.7米。”
建筑房顶
走进陈氏民居一楼,昏暗的过道看不清四周的环境,只见每个紧闭的房间外的陈旧木门,一楼中间位置是狭窄的木板楼梯,顺着咯吱作响的楼梯来到二楼,寻着光亮来到二楼的走廊,拱形的窗户及做工精致的护栏纹样,显示出民居原有的气派,让人仿佛已置身于民国时期。
中西合璧的长廊
据了解,民居一至三层面阔五间16.25米,进深五间16.48米,第四层被屋顶覆盖,属隐蔽层,第五层为顶层,屋顶建重檐攒尖八角亭,该顶亭高5米,共用8根亭柱。亭下楼顶为斜面坡式,四面坡顶共设8个采光通风孔,东西两侧还设瞭望台2个,一至三楼外缘四周为通走廊,廊宽1.9米,一层廊道外沿无栏杆。每层有通道和厕所,楼房中部竖4根实心砖柱,踏道绕柱可盘旋至楼顶,楼房室内有壁炉8个。
民居二楼长廊
该楼所用青砖系专门设计烧制,楼房总体保存基本完整。塘房陈氏民居是乐山地区少见的西式风格民居建筑,是研究地方建筑文化多元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见证诉说百年历史
老建筑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也见证着当地的发展。塘房陈氏民居百余年前为什么会修建于此?百余年来,是谁在这里居住……
航拍民居 峨眉山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峨眉双福镇的塘房,原是一个单列建制乡,年峨眉山市镇乡合并,并入双福镇。据版《峨眉山市地名录》介绍,塘房村的得名,缘起陈金山洋房和洋房前的荷塘。年7月,陈金山洋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名称为“陈氏民居”。
据《峨眉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记载,陈金山洋房建于民国初年。据了解,陈金山曾经是峨眉一方富豪,靠做生意起家,经营药材、白蜡等致富。民国初期,陈家准备迎娶鞠槽林家大院的小姐。林小姐要求陈家建一个西式建筑以体现门当户对。
如何建?建什么风格?陈金山到成都看样板,在成都华西坝,无意中看中了一幢教堂,其典雅的风格、弯曲的回廊、欧式楼梯、圆拱式的窗台、中高四低凸出的圆亭阁,让陈金山流连忘返。于是决定比照教堂的建筑风格,在峨眉修建。那个时代,懂西洋建筑的人比较少,陈金山不惜重金请洋人设计方案,又花大价钱从成都请工匠施工,费时3年,方建成这幢洋房。
洋房经过百年流逝早已物是人非。据现居住于洋房内的居民介绍,陈金山洋房有一段时间交由原塘房公社使用,后来又改成粮食收购站。他们是粮站职工,所以一家人都住在洋房里,同时负责它的日常维护。
置身洋房,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一个久远的年代,与这座幽深院落的主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走出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再次回望着这栋建筑,心里生出许多感慨。塘坊陈氏民居,像是一颗遗落乡间的明珠,红尘喧嚣、时光流转,依然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赵径)
来源:无限乐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1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