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纷呈诗山雁荡

温州雁荡山天开图画、山水奇秀

人称“东南第一山”

与*山、庐山并列“三山五岳”中的三山

因山顶有湖,周边芦苇茂密,结草成“荡”

南归秋雁常宿于此,故名“雁荡”

雁荡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

相传晋永和年间

阿罗汉诺讵罗因慕雁荡“花村鸟山”之美名

率弟子三百来此弘扬佛教

被誉为雁荡山“开山祖师”

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曾到过雁荡山并写下诗篇

被认为雁荡山诗词开篇之作

此后,历代诗人纷至沓来

从南北朝到清末

为雁荡山留下千余首诗词

雁荡山也因此被后人称作“诗山”

01南朝开篇唐宋鼎盛

谢灵运在温州担任地方长官短短一年余,写下数十首吟诵温州山水的诗歌。其中《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被后代学者认为描写的是雁荡山霞映潭下的山涧,属大龙湫景区。谢灵运在诗中这样写: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至唐宋,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十八古刹相继建成,这是雁荡山发展的鼎盛时期,来游雁荡的名人逐渐增多。如唐代诗僧释惟一、宋代著名诗人吕夷简、梅尧臣、晁端彦、王十朋、“永嘉四灵”等,他们都到过雁荡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此外,还有没来过但以诗描写雁荡山的苏轼等人。

释惟一是唐宋一代高僧,他慕名来雁荡山之前,已游历过南岳、庐山等名山。雁荡山的奇峰名刹让他印象深刻,发出“一生看不足”的感慨:

四海名山曾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山前向见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

北宋名相吕夷简(~),字坦夫,今安徽省凤台县人,是太子太师吕蒙正的侄子,北宋天圣六年()被擢为宰相。他有十多首诗被录入《全宋诗》,描写雁荡山名刹的《净名寺》是其中之一:

净名寺下灵岩路,峻壁层崖倚半空。

最爱老僧年八十,一生长住翠微中。

大学士苏轼虽未到过雁荡,但也有内容涉及雁荡山的诗作传世。《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其一如下: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其二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雁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宋神宗熙宁九年(),时任乐清县令的周邠,将《雁荡山图》及所题之诗寄赠苏轼,于是苏轼写了这两首诗以和。

周邠(bīn),字开祖,宋仁宗嘉祐八年()进士,曾在杭州钱塘当过县令。周邠任钱塘令期间,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周邠曾数次从苏轼游湖山,常有唱和,也就是苏诗中所谓的“西湖三载与君同”。后周邠担任乐清县令,两人也是常有书信往来。

除了奇峰名刹,雁荡风物也是诗人笔下经常出现的风景,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有《雁宕九节菖蒲》,描写了他对雁山菖蒲的喜爱之情: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

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

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02本土诗家争鸣

自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以来,其诗风在温州一直延续,滋养了历代本土诗人。古代温州诗风鼎盛,从状元到市井百姓,大多能以诗言志,甚至还诞生了影响南宋诗坛的“永嘉诗派”。而家乡的雁荡山,是他们取之不尽的诗词源泉。如王十朋《过石门渡》《题灵峰三绝》,四灵的《游雁荡山八首》等。

先看王十朋的《题灵峰三绝》:

家在梅溪水竹间,穿云蜡屐可曾闲。

雁山新入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应笑玉箫峰下客,马蹄长践利名尘。

三宿灵峰不为禅,茶瓯随分结僧缘。

明朝杖屦丹丘去,带得烟霞过海船。

“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开创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派别,追求清新自然的诗风。他们对雁荡山也同样倾注热情,如徐照有《游雁荡山八首》,其中的《石门庵》如下:

庵是何年立,其中有一僧。

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翁卷将雁山宝冠寺、能仁寺等作为描摹对象,其中《宝冠寺》:

山多猿鸟群,永日绝嚣氛。

一涧水流出,几房僧共闻。

拄筇黏落趺,拂石动寒云。

谁昔来营此,寻碑看记文。

赵师秀则有《岩居僧》: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徐玑则将笔墨落在雁荡山著名的瀑布,他有诗《大龙湫》:

瀑水数千尺,何曾贴石流。

还疑众山坼,故使半空游。

雾雨初相乱,波涛忽自由。

道场从建后,龙去任人游。

从以上几首诗可见,王十朋的诗充满*治热情,与后辈同乡诗人“四灵”的幽峭形成强烈对比。

雁荡山的水和瀑布,尤其是大龙湫,是历代诗人留诗较多的景点。除徐玑外,还有宋温州知州楼钥、元末朱希晦、明代朱谏,清代袁枚、阮元等人,均留下描写大龙湫的经典诗歌。此外,宋末林景熙《雁宕山》,元代柯九思《送林彦清归永嘉》、李孝光《同靳从炬宿天柱院》,明代章玄梅《能仁寺》、何白《水帘谷》、汤显祖《雁荡山种茶人多阮姓偶书所见》,清代侯一元《芙蓉溪》、端木国瑚《题五峰故居》、魏源《雁荡吟》等,都是吟唱雁荡山的难得好诗。

03谢客诗风犹在

雁荡山诗词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作者阵营之大,内容之广及风格多样。就作者身份来说,有宰辅,有郡县小吏,也有一介布衣;有文人,也有武将;有心怀报国壮志的*治家,也有避世的隐逸之士乃至和尚道士。他们的诗,实在不比名家名篇差。如明朝大将杨宗业《龙鼻洞》:

游过千溪百叠山,洞开龙鼻水潺潺。

非自山灵留一孔,九秋久旱作甘泉。

还有诗人章九仪写的两首诗——

能仁寺

雁荡群峰画里开,小桥一径踏莓苔。

浓岚翠滴窗前雨,寒瀑晴闻枕上雷。

今古有愁僧不管,溪山无恙我重来。

题诗不尽孤高兴,马首凝眸几度回。

雁湖

面水临山古寺幽,钟声和雨下芦洲。

夜深惊起沙头雁,叫破江南一片秋。

雁荡山诗,风格多样,除作者因素外,也与表现客体多类型有关。像谢灵运那种山水诗的风格,我们可以在本土布衣诗人何白作品如《雁山七贤祠》中找到回响:

百尺峰头步紫苔,七贤祠下坐衔杯。

溪花邀鸟双双宿,山月呼猿个个来。

啸遨颇谐云壑调,代兴真愧古今才。

*尘赤日亦何意?玉匣铜驼莽可哀。

从南朝宋至清末,有关雁荡山的诗词千余首,其中唐宋时期约两百首。历代优秀诗作绵延相传,连接成一条美丽的山水诗风景线。雁荡山诗词是一份丰富的地域文学遗产,同时也是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学遗产。而今,诗山雁荡的文学基因正得以进一步弘扬光大。年12月,由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委会与杭州市*亚洲诗歌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雁荡山”现代爱情诗国际大赛,共收到三千多首作品,其中不乏如《我们,尚有爱未曾说完》之类的精品佳作。

04我们,尚有爱未曾说完

(金奖作品)

柒陆

两个相爱的人,一定要在灵岩飞渡时

大声喊出对方的名字吗?喊出来

是种嫌疑,仿佛是强行为两座

对耸的山峰命名

而我们,确不是最后一名嫌疑犯

声音撞上岩壁,撞上一丛石斛后

又落下来,围着对方没日没夜地打着转

我们甚至没有想过继续攀登的

借口,或许只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

一株迎风而动的菖蒲,没有

孤单的恐惧

我们猜测每一座山峰的高度

数字越来越没有意义,就简单说

这个比银杏树高一些,那个比红豆杉低一些

还说,晴朗时,白云游荡到山峰的眉梢

阴雨时,乌云偷溜下岩石的鬓角

每一次用词都不准确,很容易

让我们想起有过的争吵,索性转移话题

后来我们说爱,她的头部悄悄向大地

倾斜七十度,这似乎不合逻辑

她说我爱更剧烈一些

手里捏着衣角,树影深陷大地

一只白琵鹭拍打着水面,有一些不安

相传雁宕顶上有湖,湖水清澈,岩石会

滴出奶浆。芦草丰美,秋雁恋居于此

说秋雁爱上芦草,或者说,芦草爱上雁湖,

这些都具有不可推翻的合理性

不像两个人的爱情

文/何磊编撰

(部分文字引用许宗斌《雁荡山诗词》序言)

《江南游报》是一份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集新闻、文化、旅游、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专业报,于年在杭州创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亲笔题写报名。创刊以来,游报始终立足行业,近年更是在深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打造了一个集报纸、网站、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108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