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苗木产业产业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位于温江生态旅游片区,该村毗邻都江堰灌溉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花木和蔬菜种植成为主导产业,其所在的寿安镇素有“花木之乡”美誉。年,花木市场遭遇冲击,大量原生花木滞销,天星村开始寻找产业转型之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核心主题,该村通过几年的探索,以花木资源为优势,以植物编艺为突破,建设植物编艺公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园林景观文化为核心的编景艺术文化村落,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1.村(县)村域情况
天星村,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下辖村。寿安镇天星村位于温江北部,寿安镇西南部,座落于美丽富饶的金马河畔。全村幅员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人,其中*员88名,辖区内设14个村民小组。全村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年人均年收入1.9万余元。我村在寿安镇*委*府的领导下,正向建设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村迈进。
2.农民情况
目前编艺公园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已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规模。已完成一期亩园区的道路水渠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及㎡标准化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建设。实现核心区花木大户户均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花木种植户人均花木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民人均增收元以上,带动全镇年上半年实现花木销售、观光旅游收入万元,同比增长11%。
3.村庄历史,称号
年4月,天星村被命名为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4.村庄建设情况
天星村是原通平乡*府的所在地,其*府驻地——赵家渡场镇,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场镇有二处明清时代的建筑,以及原通平公社时期的特色建筑。由于以前是非常繁忙的渡口场镇,将赵家渡打造成河边渡口古镇也就成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愿望。其次再由复兴社区的金马河沿线路段引入场镇后,经团赵路到江安河边(长清村湾绿道)形成环境优雅、观光的环形绿道。
温江区的主要交通通道——府通路横贯我村,交通便捷,离成都二绕高速仅5公里,东面2公里直通成青快速通道,东北方向离名胜古迹——陈家桅杆仅4公里,西北面紧临都江堰、青城山、街子古镇等。
二、产业资源特点
该村座落于金马河畔,有着比较丰富的河滩地,面积约有七八百亩。原来常年以种植大葱为主,由于大葱价格不稳定,近两年大家普遍种植花卉苗木。我村以增加农民收入着手,正引导农户种植其他的农业生态作物,打造更具附加值的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现我村的植物编艺公园一期已建成,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提升。该村两委将努力学习贯彻*的各项方针*策,在镇*委*府领导下,把全村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农业示范村。该村花木种植已成规模,云集了大批种植大户。农户以种植桂花、银杏、紫薇为主,由于近两年的花木转型升级,编艺、盆景、桩头已成为我村产业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向。目前我村联合邻村——天星村在镇*府的*策引领下,正在打造我镇植物编艺公园。
品牌建设和推广取得重要进展。温江寿安植物编艺园采取了一系列品牌推介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自身影响力。连续三年举办编艺文化节,参展第三届四川省农博会、第四、第五届成都市农博会等,同时运用报纸、网络大规模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寿安植物编艺园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研发的花木编艺产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经济价值。花木编艺产品已销往土耳其、荷兰等多个国家。
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寿安镇采取多种举措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制定了寿安“一核两带两轴两片”全域旅游格局的“国际慢城”设想,推进了镇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以规划为统领,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将植物编艺公园确定为农业产业基地,在突出强化编艺公园特色的同时,通过绿道、慢城游道与境内鱼凫王墓、圣修堂、陈家桅杆、在水一方帐篷酒店、悦榕庄、中国西村等旅游景点项目有机串联,增强了旅游的集聚效应,避免单个项目、单个村庄在发展过程中的“单兵突破”所带来的互动不足、后继乏力、同质竞争等问题。
三、发展模式
(一)领办农民专合社,培育新型主体,让市场“健”起来
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引领,创办专业合作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股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经营权、林权及现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坚持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发展,通过建基地、办展会、研发新产品、承揽工程、旅游开发等方式发展壮大,盈利按股分红。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确保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二)推进编艺公园建设,探索资源变资本,让村庄“美”起来
一是群众参与、群众自治。通过软弱涣散村的治理后,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抱团意识增强,通过支部引领,通过说服教育,通过自治制定了村民公约,院落公约,选举了院落长,建立了天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1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