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专栏临床对照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联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但由于时间窗严格及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等原因,只有少数患者可以获益。为了降低风险,脑血管指南建议溶栓后24h内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氢氯吡格雷片等传统抗血小板药物,这就出现了溶栓后24h内的用药盲区。因此,寻找能用于盲区的药物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表明,银杏内酯注射液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本研究尝试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继续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资料
研究纳入原解放*第医院神经内科年3月至10月收治的AIS患者87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4.28±11.65)岁。
入选标准:
①年龄大于18岁,临床诊断AIS;
②神经功能缺损症状>30min且在治疗前未缓解;
③既往无明显功能残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
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方法
将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ml加入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d,溶栓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
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d、90d各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Barthel指数(BI)评分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
两组用药前的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入院的基线NIHSS评分、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两组用药后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14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用药后90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见表2。
3.TOAST分型后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各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4。
讨论
血小板被激活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及始动因素,激活的血小板会发生聚集,随后形成血栓。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 化酶,不可逆地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通过改变血小板膜结构,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膜上糖蛋白Ⅱb/Ⅲa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二 腺苷(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银杏内酯主要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PAF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主要参与血小板聚集、诱导白细胞活化趋化、细胞凋亡、活性氧生成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直接参加了血栓的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溶栓后立即应用银杏内酯注射液,并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说明在静脉溶栓的治疗盲区,使用银杏内酯注射液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中使用的百裕银杏内酯注射液主要由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组成,银杏内酯ABC可抑制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缺血-再灌注的炎性分子生成,白果内酯可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促进血管内皮增生。所以,推断在银杏内酯ABC抗血小板聚集的同时,白果内酯对血管内皮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与仅使用静脉溶栓的患者相比,使用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的患者,其90d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均明显改善。
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此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血小板活化在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具有更为显著的主导意义,与Tsai等的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银杏内酯注射液为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用药盲区提供了用药可能,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不良反应少,为AIS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尤其在静脉溶栓后的用药盲区中,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李聪,代英杰,果巍,等.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对照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40(6):-
—END—看完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xttz/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