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银杏
外婆家的银杏
保护好了银杏树和
银杏果的品质
也才能将银杏村这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今年中秋用外婆家的银杏送了几个朋友,我知道,即使我不送,吃过的朋友也会对我外婆家的银杏念念不忘而打电话来寻。
外婆家也在固东江东,只不过不在银杏村,是在银杏村的隔壁四合村,因此现在一到旅游旺季我到银杏村,就能见到我的舅母在卖银杏叶编制的花环帽子,也只不过她的银杏叶来自自己家里。无非她搭上了银杏村的旅游方便之路。
记忆里外婆家有一棵零三分之一棵银杏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一棵是在外婆家地里的,妈妈说她很小的时候这棵树大约有四十多岁,那么也就是至今这棵树只有上百岁,对于有公孙树之称的银杏树它还年轻。而那三分之一棵则是妈妈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种下的,有五六百岁了,难怪它巨大的三分之一就足以撑下了我儿时的一整片天空。它原本在二外婆家的地里,树的一部分伸过来到了外婆家的地上,所以我说它是三分之一棵。
可能许多朋友被我弄糊涂了,那我就来讲讲我外婆家的故事和传统。而且这个故事在江东村是普遍存在的,且具有合理性,江东村人祖祖辈辈都喜欢栽银杏树,特别是房前屋后,都是为了能收获不错的经济改善家庭,不同的是一些人家还栽了棕包树和香果树,目的和银杏树一样,棕包树可以剥出棕包来卖,棕还可以缝蓑衣、捻棕线卖钱;而香果树则是因为附近的荥阳村会榨油,当时照明用的灯挂也是需要这种油。所以外婆家也就种了这三种树。树种在老家里,但是每个家庭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都是要面临分家的,分家就有一个传统:最小的儿子留在老家,大的出去自己建设家园,这个传统彰显了一个美德,助小扶幼,分家后搬出去的又照例在自家园子里种上银杏树,等自己几个儿子成家后分家又照例是最小的儿子留在老家。所以,如果你在江东见到有几百年大银杏树的人家,一定是这个家族按照这样的分家模式里最小的儿子家。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祖祖辈辈地往下传。
还有一个传统:银杏成熟了,不分家之前,所有家里的人都可以去捡银杏,自己捡的自己得,而超出自己家园子范围的,掉在路面上路人捡拾,掉在别人家的别人家捡拾,到家里定了下银杏的时间摇树和打银杏那一天来捡拾才是大家庭里的,然后既得收益统一分配。妈妈讲给我:她们小时候,也就是大约五十年前银杏是七毛钱一斤,而当时的鸡蛋是四分钱一个,所以银杏成熟的季节里听到刮风下雨,几个姐妹便比哪个起得早了。哪个起得早哪个便有零钱花。从这个价值比列看原来银杏也就不便宜。
而我记得的只是外婆家的银杏树比二外婆家的小好多好多, 的银杏树在二外婆的小儿子——也就是妈妈的堂弟家。稍小的这棵在妈妈的二哥哥也就是我的小舅爹家。而分家出去的各位大舅爹们没有种上银杏树,也便没有和银杏村连起来。外婆在去世前每年都要给我送一些银杏果来,妈妈也会把银杏放入小肠里做给我吃,或许是外婆家的银杏格外香糯,又或许是妈妈做的更传统用心,所以至今我还没吃到过比妈妈做得更好吃的“时常荣幸(食肠容杏)”,这个菜名也是妈妈起的,至今我也没有外露。
如今银杏村有的农户财迷心窍地把外地银杏掺入了本地银杏来卖,还有一些“破墙开店”的行为。这些行为就是习总书记提到的寅吃卯粮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要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呢?因为只有保护好了我们银杏村的原本风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好了银杏树和银杏果的品质,也才能将银杏村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朋友们也才“时常荣幸”吶。
文:杨生聪
图:王立权董诗虎
编辑:李燕滔
审稿:申美玲
更多精彩腾冲云烽文化传播技术推广支持
腾冲报社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xttz/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