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时马拉松戏剧孔丘再上演,将观众
7月5日至14日,由黄盈工作室出品的话剧《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和年东城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受邀参加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国话先锋智慧剧场连演两周。
《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以孔子出生为始,到五十余岁隳三都、告别鲁国作结。全剧以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一以贯之,以历史当中有据可依的记录去延展发挥,幕起幕落间以现代说书人的口吻将观众“带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年代,在事实与考据中不断创新。创作过程中几经反刍易稿,潜心打磨,最终化作一台全程七小时的“马拉松戏剧”。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孔子的影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一起谈论他的原因。”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导演黄盈认为,当下的我们与春秋时代的人之间虽然有着两千五六百年的距离,但在为人处事上、在民族性上,我们与当年的他们没有什么不同。
七个小时的剧目,空间变换众多,通过舞美、灯光、音乐音效、多媒体共同完成多空间的转换。除了视觉上巨大的残缺台阶,舞台上还栽下了一棵银杏树。从树苗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见证春秋时代的人们翻越历史洪流。而孔夫子始终如一,“克己复礼”,一以贯之。观众在观演期间被邀请在杏叶便签下留言。有观众写道,“仁者自爱,智者自知。向两千年前求问,解当下之迷惑。这就是探寻历史的意义。”“古今都有为的励志青年,孔丘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精神。”这些告白、期许抑或感慨都在下本演出时被挂在银杏树上,真正成为连接古今、传递精神力量的纽带。
“小时候读《论语》的课文,老觉得那是一些好像放在哪里都不会错的话。随着长大就会发现,那些‘语录’,能把它说出来并不难,但若要践行,是不容易的。”黄盈说,“孔夫子一生都没有为了一个结果或目的,改变自己身上文质彬彬的‘质’——这是直到今天,他依然让人非常钦佩的一点。无论外界的眼光如何看待他,他都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期待着‘有朋自远方来’、‘学而时习之’地过一辈子。作为后辈来讲,中国人有这样的祖先,是我们成长当中非常幸运的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szxx/1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