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上广,还是留在襄阳
马上就到正月十五了,也就是从这两天开始,襄阳的春节氛围才算是有淡下来的趋势。
虽说大部分的人可能初七就已经复工了,但倔强的襄阳人总是有办法将“过年”的热闹与喜庆多延长一周,不想让这久违的欢聚潦草结束。
然而成年人早已过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纪,柴米油盐是短暂的团圆后必须继续面对的现实问题。
于是有人在假期还未结束之时便无奈背上行囊远赴他乡,有人磨磨蹭蹭到最后一刻才登上离家的列车。
没办法的是,纵然有再多不舍,“到更大的城市去”也好像已经是我们夯实物质基础的唯一办法。
不可否认,离开代表着更大的可能,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时薪,更好的环境。
可千里之外的大都市有太多踽踽独行的身影,在五光十色的熔炉里闯荡的异乡人更容易遇到解决不了的困境。
生活在别处的襄阳人,如果有哪一刻你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可以回过头看一看。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襄阳的城市建设不断升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北上广”或许早已不是你挤破头也要到达的目的地。
更何况这座城市有那么多无可替代的美好,总是在无声的挽留你,告诉你留在襄阳也很好。
我有勇气这么说当然是有充足的的论据,不信的话你可以跟着我一起,细数那些能让你留在这里的理由。
对我而言,留在襄阳的第一个理由一定是,无论四季如何更替,这座古城的每个季节都在用独特的方式去吸引步履匆匆的人们。
每当惊蛰过后,春意就渐浓。护城河边有拂面的和煦春光,紫贞公园里是竞相绽放的春花。襄阳的春天一定是五彩斑斓的。
公园的草木总是最先感知到春天的降临,变成脆生生的绿;
(图片源自网络)
保康马良镇重阳村的油菜花每年都能开出黄金般的盛景;
(图片源自网络)
尹集乡肖冲村里粉白的杏花给大地披上了一件春日限定的彩装;
万山桃林花海层层分明,一朵朵“红白精灵”像蝴蝶振翅欲飞......
春天本就是万物苏醒,满目葱茏的季节。而如果在春天前面加上“襄阳”这个限定词,就只会变得更加让人流连忘返,舍不得进入下一个季节。
当空的蝉壳悄悄摇落,聚会时间被定在晚上,凉皮凉面被放进菜单,古城的夏天就正式接棒登场了。
尽管每座城市的夏天都难逃“燥热”、“漫长”和“让人昏昏欲睡”的标签,但襄阳的夏天更多的是让人喜欢的时刻和画面。
傍晚汉江里“下饺子”的人总是乌泱泱一大片;
凤雏大桥旁的篮球场里少年们尽情挥洒汗水;
大树下的老式摇椅上老者正悠闲地小憩;
暴雨过后小朋友穿着雨鞋和雨衣去水坑里踩水;
黑板旁边的高考倒计时天数不断减少;
鱼梁洲的落日余晖里有恋人正甜蜜地接吻;
大排档的小龙虾摊位一个比一个难排队;
用勺子挖着吃的西瓜比啃着吃更甜;
路边的栀子花你隔着老远都能闻到香气......
夏日里的襄阳,每一幕都生动的不行,我甚至觉得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情节,这夏天都不是完整的夏天。
如果说春天的襄阳用缤纷的色彩挽留你,夏天用生动的画面吸引你,那秋天的襄阳显然要更加心机,它让你一头撞进诗一般的风景里。
米公祠里五百多岁高龄的银杏树长到遮天蔽日的程度,金黄的叶子撒落成毯,有万般柔情,让你迷失在璀璨的梦里;
(图片源自网络)
月亮湾公园里秋风吹动芦苇,夕阳染红了岸边停留的小鸟,繁华落尽,千帆远去,总能唤起你心底的柔软;
(图片源自网络)
秋日里的春秋寨,层林尽染,云雾缭绕,红叶漫山遍野,乘上缆车穿梭在红枫里时好像所有的烦恼都会被忘记;
(图片源自网络)
尧治河的秋色就直接是一首婉约派的诗歌,碧水、黄叶、山路回转时的曲径通幽和柳暗花明,都让你想慢慢品读;
(图片源自网络)
黄龙观有红瓦飞檐,庙宇辉煌,秋天的时候一定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去赴一场云海翻腾的盛景......
襄阳的秋天有万千风情,一步一景、一步一色,每一寸土地都美得让人移不开眼。无边的秋色相互映衬,誓要用诗情画意留下你。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最擅长先礼后兵,它看前三个季节的美景都留不住你,就在冬天用一场一场的大雪覆盖你离开的路,想让你再多留一会儿。
虎年农历初六晚的那场大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在远处工作的襄阳人将要离开家乡,鹅毛大的雪花就争先恐后的落下。
(广德寺图片来源:王文俊)
一夜之间路面盛满积雪,车辆和行人都变得寸步难行,这就像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想出的幼稚把戏,妄图留下即将远去的你。
襄阳的每个季节都在用独特的方式挽留你,每一秒钟都会产生让你驻足欣赏的画面。
所以说启程的时刻你会有那么多舍不得,离家的列车装满“慢一点,再慢一点”的小心思。
如果说视觉上的盛宴是襄阳用来挽留汉江两岸儿女的“头盘”,那味觉上的享受才是这座城市为了留住你而呈上的“主菜”。
在襄阳出生长大的你一定知道,发生于襄阳的战争,书写了大半部中国历史。世代生活于此的襄阳人,见惯了金戈铁马,也养出了万丈豪情。
而如今金戈远去,豪情犹在,太平盛世里,这豪情便全在一碗牛肉面里了。
掺了碱的面变得更有嚼劲儿,红油汤底浓郁非常,牛杂、牛肉块大量足,葱花香菜撒下去,仿若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满是粗犷的江湖气息。
吃牛肉面长大的襄阳人丝毫不矫情,总是有些“千秋功业三杯酒,万丈红尘一盏茶”的洒脱与敞亮。
那这样的你如果离开了襄阳,在哪里还能寻到让你吃的酣畅淋漓的一碗面呢?
汉江穿城,浩荡而过,尽管依着长江最大的支流,襄阳长大的你也还是对面食情有独钟。
可如果仅凭这一点就将这座城市的饮食风格划入以面食为主的“北方派”,就未免有点太过武断了。
在襄阳,你能吃到川、豫、湘、陕等以麻辣重口为特色的菜系,也能吃到浓油赤酱的海派菜肴。
游客或许会有“襄阳饮食风格到底属于北方还是南方”的疑惑,但本就是襄阳人的你必然会心一笑,想着这就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混搭”风格。
看,襄阳为了留住你简直是使尽浑身解数,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养刁你的胃口,然后羽翼已丰的你无论是飞到哪里,都会觉得吃的不得劲。
而除了能够让你大吃四方之外,深处内陆的襄阳还培养了你一套在“吃”这件事上必须坚守的原则和评判标准。
比如吃牛肉面要去一桥头,吃腊肉必须去南漳,吃烧烤得去立业路......其他地方的也不是不能吃,只是怎么都差点儿意思。
另外吃虾你得去宜城,红艳艳堆满一盆,然后遵循吮、掰、挑、嗑的“四字诀”,不慌不忙才能吃出人间至味。
襄阳人做黄鳝也有自己的特色。整条盘鳝直接下锅干煸,吃的时候直接上手,捏住黄鳝头,将它背部的肉整条撕下,麻辣椒香,回味无穷。
从北街到定中街,从职工街到东风路,襄阳人可以吃一整月不重样。襄阳美食养育了万襄阳人,也滋养了我们侠骨之中尽是柔肠的性格。
所以说如果离开了这里,你坚守了这么多年的饮食原则还怎么贯彻?
英语中有句谚语叫做“Youarewhatyoueat”,意思是人如其食,饮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座城市,正如这座饭菜响亮,酒风浩荡的古城想要用独树一帜的美食风格放缓儿女离开的脚步,望他们早日踏上归途。
抛开以上种种目之能及的美好,现实问题我们仍然需要面对,想要留住你的襄阳怎么会连这一点都没有想到呢。众所周知,年我们经历了房地产市场的至暗时刻,而在经历这场“劫难”之前,襄阳的房价其实也不算高。一线城市或许是能带给我们更高的收入,但它同时还带给了我们奋斗一生可能都够不着的房价。在大多数情况下,房子是一个人“安全感”和“归属感”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这句话可能俗气,但确实在理。所以说身在异地的你忙忙碌碌一辈子,到头来却始终觉得漂泊无依,那不如回去家乡。至少与襄阳的城市发展水平相比,房价真的是十分友好了。或许,这也是这所城市为了留住你而耍的“小心机”?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十分出名。与逐年上涨的GDP相比,这里的物价也说得上良心。我舅舅一家都定居在杭州,他们一家每年夏天都会回一趟襄阳,给我年迈的姥姥过生日。每次回来,舅舅都会有很多感叹,除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说的最多的还是襄阳的物价低。说来好笑,杭州的生活必然不会比在襄阳差,但每每说到这里他还是会露出一脸羡慕的表情,似乎想买上一车菜寄回杭州去。这座城始终保留着一颗让子女吃饱穿暖的心,哪怕你的工资没有那么多,只要你肯努力,生活总不至于拮据到哪里去。就跟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有时在国内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一样,襄阳以前确实很难提供全面的工作岗位。但近两年我们吸纳人才的能力显然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工业水平始终走在前列。而吉利、比亚迪在内的各行业巨擘也纷纷进驻襄阳,为襄阳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优质的工作机会。你不用需要担心回到家乡后你苦学多年的专业会不会没有用武之地,也不用害怕薪水无法覆盖生活成本。这座城市这么爱你,当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为你考虑,让你既无需忍受离别的痛苦,也能享受拼搏的幸福。.....
当虎年的第一场大雪结束,路面上的薄冰和积水也都蒸发殆尽,去他乡拼搏的襄阳人似乎再也没有拖延时间的理由。
开往“北上广”的列车车轮开始转动,襄阳东站的候车室里尽是依依不舍的面容,在这一刻,“离别”的同义词是“无奈”和“痛苦”。
可这真的是一件无解的事情吗?
在我看来其实不是的。因为年的襄阳用天翻地覆的变化佐证了“留下”两个字并不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反而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
这些年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建不断腾飞的襄阳肉眼可见的越来越摩登,越来越现代,有着不逊于任何一座城市的上升潜力和发展空间。
而抛开这些冰冷的现实因素,这座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古城也远比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所呈现的更加精彩。
我们不必说她的山水,也不必说她的历史,单是如画的美景和繁多的美食,就足以叫游客流连忘返。
何况是襄阳出生长大的你,一定更加舍不得这里。
所以说没关系,如果哪一天,哪一个时刻,你坚持不下去了,就收拾行囊,家乡始终在你后方,可以拖住疲惫到摇摇欲坠的你。
去“北上广”,还是留在襄阳,其实是一道选哪边都可以的题。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1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