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故事勉县元墩镇水碓村古银杏广场落成记
元墩镇水碓村是勉县1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达到64%,脱贫任务一度十分艰巨。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水碓村积极抢抓*策机遇、加快落实深度贫困村项目规划,全村基础设施、集体经济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年实现整村脱贫。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水碓村脱贫攻坚期内实施的重大项目之一,就是历经曲折,最终克服困难,争取落实“革命老区”项目资金万元,建成了古银杏文化广场,对年树龄的银杏古树进行了保护,对据传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张家大院古院落进行了抢救性提升改造。
诗曰:
唐人化育公孙树,雌雄连理曝霜露。
蜀地兵灾难生息,沔水静好可耕读。
秋风猎猎别华发,桑梓悠悠传家谱。
盛世重文寻遗迹,喜看柴门换新符。
千年“夫妻”银杏树
水碓小学附近,有两棵三人合抱、高大遒劲的银杏树,一公一母,盘根错节,近年来人们给这两棵银杏树起了个诗意的名字,称作“夫妻”银杏树。关于这两棵银杏树的寿命,过去当地人众说纷纭,但一直缺乏相关依据。
年,勉县林业局运用“碳14测年法”对这两棵银杏树树龄进行了鉴定,测定公树树龄年,保护级别为特级;母树树龄年,保护级别为二级。据此推算,公树约生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母树约生长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二者相差岁,可谓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姻缘”。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百年来,银杏公树经受了大自然的雷劈电击和人类的刀砍斧削,但它咬定青山、踏石留印,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与母树“修成正果”。这一对栉风沐雨、患难与共的“夫妻”银杏树,见证了人世间的兴亡更迭、分分合合,而今依旧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春来,抽枝展叶、生机勃勃;夏至,遮天蔽日、亭亭如盖;更待秋风起,满树金*、硕果累累,风景这边独好。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年9月,汉中市人民*府将水碓村的这两棵银杏树列入《汉中市古树名木保护目录》。同年11月,勉县林业局对这两棵古银杏树进行了挂牌保护。
故纸堆里的《张氏家谱》
水碓村古银杏树周边,有两座据传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一为张家大院,一为王家大院,俱因其姓氏在当地开枝散叶、族人众多,故名。其中尤以张家大院最为 。
张氏一门是较早来水碓安家落户的大户人家,“世代主业农耕,兼重诗书,即所谓耕读传家、书香百代者”。根据现有史料、碑刻记载,张家自明朝末年迁居此地已历经11系,历代人物皆有姓名可考。其中,张文籍、张清泉、张清淮、张学仁、张学义等人,就是解放前后从水碓村张家院子走出去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许多逸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现今仍居住在张家大院的王翠玉老人,现年96岁,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尤能下河洗衣、上灶做饭;其子张学敏是“根正苗红”的张家后人,现年70岁。笔者曾多次访谈王翠玉母子及求证张氏其他健在的年长者、知情者,现知:张家大院堂屋正中的顶梁上原先刻有“大清二十七年修建”字样,屋外门框上曾刻有一副楹联,横额为“积德存善”四个楷体字,屋内也曾悬有一匾。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家几个科班出身、滞留家中的读书人均遭“批斗”,张家大院室外楹联,室内匾、顶梁上的刻字以及门窗上的龙蟒花纹均被当地“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铲平,今门框及匾尚在,但上面残存的字迹非常模糊,由于时过境迁,张家老一辈文化人几乎凋零殆尽,很多内容现已无从考证。
王翠玉的丈夫张清泉,年毕业于省立汉中师范,后在勉县教书4年,解放后不久回乡务农。“泉(张清泉)两次学习师范,心力所为,志在教育,然以兼好技艺,书通篆隶,工习篆刻”,曾在元墩、阜川摆摊,靠给人刻章、代写诉状谋生近20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清泉曾到勉县*协文史委参与《勉县志》编撰工作。“泉(张清泉)一生,性和平,处事接物,忍让公正。读书好文科”,曾著有《文字与雕刻》《家世传记》《书牍遗稿》《悬志书稿集》《印模本》《对联集》《读书笔记》等作品。年,张清泉去世,如今他的书稿大多已遗失,但他年执笔撰写的《家世传记》(又称《张氏家谱·補》)却留存了下来。透过这本尘封多年、纸张发*的家谱,我们可以从中对张氏家族几百年的发展变迁史一探究竟。
据传,张家祖上原有家谱。清朝末年为躲避太平天国纷争,张氏族人携家谱逃亡,不幸于兵荒马乱之中丢失了家谱。张清泉在《家世传记》中写道,“余之张门,原有家谱,以代远年湮、世殊事异,已失,不可复见,现已无考矣。”张清泉有志于为家族修书立传,于是网罗旧事、踏勘碑刻遗迹,“根据老人之言及长者记忆,特作怀旧追远之一叙,集成,取名曰《家世传记》,即《张氏家谱·補》,系以述人述事,使后启者,有所知其由来也”。
对于张氏一族何时在水碓安家落户,张清泉在《家世传记》里写道:“(张门)祖籍原居蜀,系四川省射洪县白杨沟大槐树下人氏”,“后于明代晚年,因战乱移民,四川填陕西,前人即分支,迁占来沔(勉)”,“起祖张泽,落户于此,小地名,沔南*坝河之水碓沟也”。
张清泉所撰写的《张氏家谱·補》,共分三部分,前有序言,中间是历代家族世系表,后面是人物生平传记。全书类似《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基本上用浅显的文言文写成,叙事精炼、生动传神,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传记中写到张世德,“一年忽起匪患,人云,贼从北来,须往南跑,他只听说北字,即北奔,至棋盘沟口,恰与贼人相遇,遂身为所害”。又如写到张学礼,“礼生平乐观,遇事不愁,好说趣言,能引人发笑。又能仿学他人口语,听之极似其人语调,滑稽、幽默,是其特性也”。
此外,张学仁、张学义也是解放前后毕业于汉中师范的高材生。张学仁,解放后入民大学习,分配至西北行*委员会*法干校工作,后转西安国棉六厂任统计员,年下放原籍劳动,“惜晚年以不白之冤,身患肺病去世”。张学义,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汉中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汉一中、汉二中校长、*委书记等职务,治学严谨、卓有*声。
一部《张氏家谱》,记载了张氏先祖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以及后世子孙或孜孜不倦、或跌宕起伏、或悲歌慷慨的多样人生。斯人已逝,懿范长存。古韵悠悠,令人回味。
昔日“元杨古道”
据水碓村多位村民证实: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从元墩街西去杨庄、清明、唐湾、渭溪沟以及宁强县胡家坝,没有大路,只有先辈们沿水碓村莲花山、*坝河、堰沟、田坎踩出来的一条一尺宽的羊肠小道,赶集买卖物品全靠一身力气肩挑背扛。由于中途需要反复涉河过水,素有“七十二道脚不干”之说。昔日“元杨古道”,水碓村古银杏树下是必经之地。
有道是,天时不如地利。水碓村地处元杨路中段,来往商客常在古银杏树下歇脚,故而萌生商机,银杏树下长约30米的路段便演变为街面和集市。《张氏家谱》记载,张清泉的父亲张文籍解放前曾在水碓街面上经商多年,由于谦恭谨慎、和气生财,故“生意兴隆,信誉远著”。同时,张文籍还“怜贫济急,施衣舍谷”,在银杏树下“多年夏施茶水,分文不取”。张清泉的大哥张清淮当年也在路北搭建草房两间,出售食盐、布匹以及其他日用百货,由于经营有方、薄有田产,忽一日父子二人竟被土匪绑票勒索钱财,张家人交了赎金才被放回。此外,当时的水碓街面上也有经营肉铺、馍店、酒坊、油坊、铁匠铺的营生,时隔几十年,尤能想见当时红尘滚滚、络绎不绝之景象。
除此之外,途径水碓的“元杨古道”也在现代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给当地增添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和革命英雄主义氛围。笔者在当地走访时,多次听到年长者说起解放前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从水碓经过的事情。现年75岁的略阳钢铁厂退休职工朱兆友向笔者讲过一个小故事:他父亲在世时说过,有一年一支大部队路过水碓村,曾在他们家里吃过饭。这支部队自带面粉,*纪严明,与民秋毫无犯。朱兆友的父母忙着给战士们烙饼子、烧开水、煮汤菜,饭后一位*官模样的同志主动向他们缴纳伙食费。朱兆友的父亲坚辞不受,好奇地问道:你们口中所说的李将*,究竟是谁?对方告诉他:正是红四方面*李先念将*。
上述说法虽需进一步考证,但经笔者查阅勉县*史及咨询有关专家,仍能找到红四方面*与元墩的相关渊源:一是年1月,红二十九*第三游击大队去四川和红四方面*接头,途径元墩付家泉,曾和元墩、阜川地方民团打了一仗,游击队遭受重大挫折,史称“元墩子战斗”;二是年2月,为策应中央红*北上,徐向前、王树声指挥红4、红30、红9三个*从四川直取汉中,曾在宁强、阳平关、勉县新铺湾、褒城等地与国民**发生激战,连战连捷,史称“陕南战役”。现已证实当年确有一支部队从宁强县经元墩、阜川攻入南郑,而李先念时任红30**治委员。抚今追昔,“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枪林弹雨现初心,千秋万代赞英雄!
此外,王翠玉、张学宽、张富德等多位张家院子老人也证实:解放后年左右,曾有一个排的侦察兵在张家大院驻*三四个月,主要负责元墩、阜川一带剿匪事宜。年,张家大院整体翻修时,施工人员曾在大门外的石板路下发现一排锈迹斑斑的子弹,随即上报元墩派出所处理,此为后话。
年,*领导人民进行“三大改造”,倡导“公私合营”,水碓街面上的私人商铺遂全部停业,但途径银杏树和张家院子的“元杨古道”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年左右,县上主持规划修建了勉宁路,新路沿水碓村莲花山、*花坡、李子坝坝而上直通宁强县胡家坝,改善了元墩镇的交通条件。由于新路改道,古银杏树下的“元杨古道”行人渐少,从此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年为修西汉高速公路,勉宁路水碓段再次改道,此为后话。
脱贫攻坚结硕果银杏广场立丰碑
长期以来,水碓村古银杏树外围布满了村民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柴房、猪圈、牛棚、厕所,这些破破烂烂、集中连片的土坯房不仅有碍观瞻,而且环境卫生状况问题突出。张家大院历经三百多年,目前还居住着4户人家,虽然当时房屋主体完好,但因年久失修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年,时任市文联派驻水碓村 书记苗*发现了古银杏、古院落的价值,在他的极力宣传和呼吁下,年汉中市财*局为水碓村下达了20万元的银杏广场建设资金。但因银杏树下征地拆迁工作任务艰巨、工程浩大,项目不得不中途搁浅。
年11月,时任勉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史邦俭到水碓村调研走访,在听取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汇报后,实地观摩了古银杏、古院落。随后,县上曾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水碓村古银杏广场开发建设项目专题研讨会,但因拆迁工作进展缓慢,加之建设方案不成熟,项目不得不再度搁浅。虽然如此,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干事创业、造福一方的目标愿望却从未放弃。
年7月,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一年中最热的这个时候,也正是当年脱贫攻坚半年考核最繁忙、最紧张的时候。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白天在村委会忙碌各种台账资料、数据报表等上级规定动作,晚上下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宣讲扶贫*策、答复群众疑问,费劲口舌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当时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仅利用半天功夫将银杏树下10几家人多平米的房子全部进行了拆除,整个过程较为顺利。在这次拆迁过程中,有两个人功不可没,值得一提:一是二组组长王霞,敢于担当、善始善终,在组织发动群众方面不厌其烦,充分履行了工作职责;二是从水碓村走出去的包工头郭宏亮,雷厉风行、敢为人先,亲自驾驶铲车推倒了银杏树下的土房子,为项目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
紧接着,在时任水碓村县级包抓领导县委副书记史邦俭的关心支持下,年8月,勉县财*局万元的“革命老区”项目落地水碓。至此,水碓村古银杏广场建设开始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前期规划设计、招投标等一些列准备工作,年3月该项目正式开工,当年9月基本竣工。
水碓村古银杏广场及民居改造项目立足于保护古树名木、保存文物古迹、适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总体思路,在银杏树下新建了用片石铺就的休闲广场,摆放有石桌石椅,周边点缀有花木、奇石,安装有照明路灯和卫生公厕。同时,在“夫妻”银杏树四周安装了护栏,用水泥砂浆封堵了树洞,修剪了冗枝,防治了病虫害,并用 支架对树干进行了支撑。对于百年老宅张家大院,在 限度保持建筑物原貌的基础上,主要对房梁上断朽的椽子、檩子以及破损的瓦片进行了更换,对院落整体的视觉效果和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提升,一扫昔日荒凉破败之感,整个老宅焕然一新,明清古色古香古建筑意味油然而生。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们相信,慕名而来、信步于此的游人,如果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夫妻”银杏树、张家大院、“元杨古道”背后的故事,如果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古银杏广场项目在水碓村落地前的艰难,如果他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项目实施前后的鲜明对比,就一定会由衷地感叹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民生工程,给一个深度贫困村带来了何等宝贵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我们立足潮头勇担当、重整战旗再出发,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代接着一代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古银杏广场在即将到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衷心祝愿水碓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供稿:巩果
责编:邰鹏
审核:罗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dlfb/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