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银杏第一树
天下银杏 树
驱车进入山东莒县境内,一路标指向浮来山。从宽阔的环城路向西行驶9公里左右,就是逶迤俊秀的浮来山了。恰逢秋日,艳阳当空,秋高气爽。一路上,山风徐徐,清新凉爽。车窗外是银杏树,一棵棵,一株株,金*的叶片细腻、光滑、隽永,没有一丝瑕疵,犹如展开了一幅金色的画卷。
提起名山,有泰山,有*山,还有峨眉山,屈指遍数名山,也许你找不到浮来山,它没有*山的飘逸,也没有泰山的巍峨,更没有华山的险峻。可浮来山还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国内外游客只所以对浮来山情有独钟,恐怕还是浮来山怀抱里的定林寺,还有那株3千余年的银杏树了。
爬上一段斜坡,拾级而上,就是定林寺了。定林寺始建于晋,迄今已有余年,分前、中、后三进院,总面只余平方米,寺并不大,却因刘勰和千年银杏树而闻名遐迩。走进寺门,正面就是号称“天下 树”的银杏树了。树高24.7米,周粗15.7米,树冠庞大,型如莲花,覆盖面积足数亩。民间唱道“定林寺里一白果(银杏树),树头安着八仙桌,八仙桌周坐八仙,八个道童来回窜。你奉茶,我端菜,来来去去互不碍”。银杏树冠之大可见一斑。除此还有“七搂八拃一媳妇”之说,古代的时侯,有一秀才行至于此,天空忽然飘下了一阵细雨,秀才急急到树下避雨,几个山村农夫见树下还有一村姑,就想和秀才开开玩笑,其中一人说:我们都是些山村野夫,就请你量量这棵树有多粗吧?秀才张开双臂,从一处量起,七搂之后,已近村姑身旁,见不能再用臂量,就用手指代之,到村姑臂边有“八拃”,那村姑抿嘴笑笑,故意不肯离去,一边的村夫都笑了,齐问:多粗呀?秀才灵机一动,脱口而出:这棵树粗“七搂八拃一媳妇”
立在千年树下,你在惊叹之时,遽然中感到自己被一股神奇的力量裹挟了,瞬间人树合一,穿越时空, 沉沉坠入远古的历史长廊里。《左传》载:鲁隐公八年(前七一五年)九月辛卯,鲁隐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春秋时期,莒国国君莒子与鲁国国君鲁侯,为了图谋大业,就在这颗银杏树下结盟修好。风雨数千年,银杏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目睹了多少刀光剑影。有清代李澄中《定林寺银杏》诗作为证:嘉树何年植?空王此旧台。秋声连莒子,山色漫浮来。植偃蛟龙蛰,风鸣雷雨开。鲁公盟会处,事往有余哀。
余年的银杏树,有着雄伟气魄,虎踞龙盘的威力,吐纳古今的恢弘。时至今日,它没有老态,更没有倦容。依然枝繁叶茂,遒劲有力。每一条根须,每一个枝干,每一丝叶脉,都迸射出生命的光芒。银杏树缘何不老?置身浮来山顶,俯瞰定林寺,见银杏树恰在三峰怀抱中,三峰相接,给树以天然屏障,且背风向阳。专家说:银杏树得益于优良的地理位置,它根深于数丈沃土,相依清泉,水分充沛。
银杏树传说很多,奇事也不少。在古树裸露的根隙中,竟生长出3棵幼树,树身茁壮挺拔,主杆雄心勃勃,身高已经超过了母树。当地有一民谣:古树发声,太平年丰。在春季夜阑明空之时,近处的村民常会闻到一种奇特的响声,时间久了,人们知道是银杏树发出的。那声音犹如人从胸腔里发出,断断续续,渐弱渐强。民间传说是神灵之声。专家分析,树木抽芽之日,正是树干水分大量运转之时,里面的朽木空洞被水充溢引起共鸣,故而发出如此之声。
每位游客至此,总会被林立的石碑所吸引,一处是顺治年间莒州知州陈全国的石碑,碑文曰: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枝叶扶苏,繁阴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夏日,与僚友偶憩其下,感而赋比: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诗的后两句大意是:今古多少人和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惟有这棵银杏树还在伴陪着一代又一代的游客。
另一处石碑刻有“天下银杏 树”,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炳乾所题。天下银杏 树,名不虚传!年的秋天,银杏树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专门到此来考察这棵千年古树的专家学者,被它的神奇彻底征服了,他们惊叹大自然之伟大。也就是这次考证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播放了它的近影。千年银杏树走出了深山,走出了山东,走出了中国,牵动了整个世界的眸子。
天下银杏 树与定林寺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多少年岁月更替,定林寺自是高僧不断。同治初年,寺遭破坏,可缺金少银,一时未能修缮。年的一个春日,莒州正堂长庚来寺进香,主持隆济见时机已到,提出能否拨款维修,长庚以财*困难搪塞,隆济见说不动长庚,就故意说:定林寺香火灵验无比。长庚心动了,跪在银杏树前向神佛许愿说:如能让我升官加爵,我定保大修定林寺。不足一年,长庚竟如愿以偿,成为山东按察使,高兴之余,长庚并没还愿。隆济岂容如此,跑到济南催要,长庚避而不见。隆济见状,就日日端坐在布*司大门前敲打木鱼化缘。长庚知道推托不过,拨银数千两修缮。今天的定林寺风貌,就是当年形成的。
定林寺能在史上有名,与南宋的刘勰分不开。《南史》载:“定林寺收藏,勰所定也”。(《梁书、刘勰传》载:“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未婚娶。”
在定林寺的中院,有一处古朴的“小楼”,门上有一横匾,上书“校经楼”三个大字,为我国 诗人郭沫若先生所题。刘勰早年在外治学,而立之年写出了我国 部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学评论史上的开山鼻祖。晚年之时,刘勰却出家为僧,在故乡定林寺的校经楼里整日潜心校经诵经。
千年银杏树见证了校经楼的青灯孤影,也许还见证了晚年的刘勰,在某个春日、或者是明月朗朗之夜怅然的神态。
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和揣度。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而历经了岁月凄风细雨的定林寺,固然已经是一脸的沧桑,但毕竟还健在。还有那棵摄人心魄的千年银杏树,它们把远古的历史,把每一个动听的故事,都藏在了每一缕的褶皱里,让到此的每一位游客体会、感悟!
观察社会窗口!家庭生活益友!
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dlfb/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