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middot教师访谈郑伟老师
行稳致远:郑伟老师访谈录
教师简介
郑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历史语言学方向)。代表作《音韵学:方法和实践》()、《守古与维新:中西语文学术史论》()等。
访谈内容
PART1
QUESTION
有些人读书有详细的规划,有些人则比较随心。老师平时会制定读书计划吗?一般多久读一本书呢?一天中又会花多长时间用来读书?
ANSWER
我是在大学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所以最重要的阅读范围当然是跟自己的专业有关,这方面的读书问题暂且先不谈,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业余”层面的读书问题。
既然是业务之外,对我来说,就有点信马由缰的味道了。文学、艺术、历史、思想、考古、科普、哲学(尤其偏爱历史哲学)等等,都在感兴趣的范围之内。说实话,我自己感觉,相较而言,语言学专业的可读性最差,所以只要不是语言学方面的书,其他的我读起来一般都会觉得很“可口”。
业余书籍应该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增广见闻而读,另一种则是为了消遣而读。粗略估计一下,我差不多一半的时间翻阅专业参考书,另一半就是看闲书(可能未必准确,同时纯消遣的书看得比较少)。平时工作较忙,事情太多,除了线上教学,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术审查任务(封控居家亦如是)。闲下来的时间,就不想再拿起专业书来啃读了(除非是目的性的需要)。
我并不会给自己制定所谓的读书计划,这主要还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因为未必能保证按时完成,计划总归不如变化快,因此倒没有那种严格的读什么、读多少的问题。有课或有其他事要忙的时候,自然读得比较少。周末相对有空,可以稍微轻松一点地多看一些书。平均下来,每天较完整的读书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三个小时吧。我相信同学们也不一定有太多的读书时间,毕竟疫情之下,生活停摆,但课业还须照常进行。
PART2
QUESTION
疫情期间,大家都足不出户,正是阅读的好时候。老师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最近在读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吗?
ANSWER
最近一个月以来,我重温了不少之前看过的“闲书”,挑以下几种来说一说吧。
一、扬之水《〈读书〉十年》(百花文艺版,共五册)。该书 至四册是作者于—年供职于《读书》杂志社期间的日记,第五册是友朋书札。这套书小三十二开本,拿起来趁手,读起来惬意。读过之后,相信大家会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读书界的人和事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版)。这套书有十多册,无奈家里只有 册,其他都在系里办公室。顾先生当年不到三十,便因“古史辨派”而年少得志,名满天下。几十年的日记,事无巨细,是他“生命史中最宝贵之材料”。学界逸事、学人交往等等,有趣的地方真的很多。
三、《饶宗颐甲骨书札》和《选堂书札:致曾宪通》(均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不久前过世的饶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注意不仅仅是所谓“国学大师”,因为饶公的学问,远远超出了“国学”范畴。这两种书札,主要涉及了上世纪80、90年代饶公在甲骨学、简帛学两个研究领域的一些人与事。
四、[法]雷蒙·阿隆《历史意识的维度》(华东师大版)。本书作者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当时买这本书时,主要是想了解作者在历史哲学方面,有哪些不同于兰克、斯宾格勒、马克思、科林伍德、汤因比等人的观点(比如什么是历史的主体)。看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dlfb/1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