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微调研宣堡银杏,ldquo老
富民效应
“老摇钱树”摇出致富新门道
十月,银杏*了。
本该进入银杏果最繁忙的收购季,全国 的银杏交易市场——宣堡银杏交易市场内却很冷清。57岁的银杏经纪人肖学华,正在自家门店内不慌不忙捣鼓着一台机器,切割加工银杏砧板。已经从事银杏果收购18年的肖学华,很多年前就在交易市场租下了三间门市,靠着买卖全国银杏果,他养活了一家老小,还在宣堡镇上买下了两间店面房。
“银杏交易市场刚建的十年,我们确实挣了不少钱,旺季可以收购几百吨,仅收购价就达到每斤15元至20元,那时候每年至少可以净赚10多万元。”谈及当年的“辉煌”,肖学华眼里闪起了光,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交易市场“一铺难求”,经纪人有多名,每到10月,一车车载满银杏果的车辆会将市场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与多年前的“盛景”相比,眼下的交易市场显得有些萧条。偌大的市场,不少铺子卷帘门紧闭,鲜有车辆进出。“现在每斤价格跌至1元甚至几毛,连打白果的人工费都不够,很少有人愿意再做这档子买卖。”肖学华说。
而今,交易市场多名经纪人只剩下10多人,肖学华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坚持,肖学华说,在银杏买卖这行摸爬了大半辈子,不懂别的生意经。现在除了帮两广一带的老客户和泰兴城区几家酒店定点收购一些品质好的银杏果外,他开始加工、兜售银杏砧板,在儿女的帮助下,开起了网店,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每年可以增收四五万元,正好填补银杏果收购拉下的收入缺口。
古色古香的门楼、幽静典雅的茶室、遮天蔽日的树冠……今年,宣堡镇银杏村70多岁的村民沈雨林投入几十万元,依托自家老屋及其周边优美的银杏风景,建起了“杏林茶苑”。与肖学华一样,虽然银杏果不值钱了,但对于一路伴随自己成长的银杏树,沈雨林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上世纪80年代,靠着银杏树结的果,我成了万元户,是村里率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现在果子卖不了多少钱,但是银杏树浑身是宝,独特的银杏风景,不仅可以美化庭院,还能吸引不少游客,开个茶吧、搞个民宿又是一个挣钱门道。”沈雨林说。
从年开始,宣堡依托丰厚的银杏林木资源,在全镇域规划建设古银杏森林公园,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发休闲观光林业,兴办农家乐、林家乐、森林氧吧等生态旅游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春季嫩枝照绿,入夏浓荫遮日,秋天金果累累,寒冬银枝傲天。”风格迥异、四季如画的银杏森林风景,每年都会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从卖果子到卖风景、卖生态,“老摇钱树”摇出了致富新门道。随着古银杏森林公园声名远播,最受益的要数坐落于公园核心区的银杏村。这些年,该村依托丰富的银杏林木资源,先后成立了以银杏林下养殖为主的银友家禽专业合作社、以银杏果销售为主的银友银杏销售合作社、以土地合作为主的银友农地股份合作社,建成平米的银杏网络自营店,带动本村及周边村9户农民就业,人均纯收入增加0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村还深挖银杏文化,将蕴藏的银杏仙子传说,以及宋元时期古井遗迹、清代盐场大吏曹德卿塔、清代武进士墓、复兴古庵等等历史人文古迹一一挖掘、修缮。今年8月,刚刚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的银杏村,一下子吸引了三家投资企业的目光,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田园客厅综合体,打造康养民宿改造和度假式休闲空间等等。发展瓶颈
“小马拉大车”制约产业发展
进入秋季,在村里做保洁工作的宣堡镇梅埝村村民高志拓每天都会提前出门,早早地去清扫那被一夜秋风吹落的满地银杏叶、银杏果。
“以前叶子没人要,现在果子大伙儿也懒得捡了。白果外皮肉具有腐蚀性,如果不及时清理,水泥路面上就会出现一个个难看的黑印子,滚落到河里还会腐烂污染河水。”高志拓说。
近年来,随着白果价格一路下跌,宣堡镇虽然在努力发展林下经济,大搞生态旅游,积极探索银杏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但始终绕不开一个客观现实:银杏果难处理。
“银杏树属于风媒花植物,可以自然授粉。过去,老百姓为了提高果实产量,一般都会人工授粉,这些年就算人工不参与,全镇这几十万株银杏树也能自然结出数千吨果实。”宣堡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吴辉说。
银杏村村民徐红英家中有6棵白果树,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每到采摘季,家里都要请上五六人帮忙打白果,一天一人需要支付元,收摘后再脱皮清洗需要三四天时间,再算上前期授粉、育肥和管护的费用,每年用在这些白果树上的费用就要三、四千元。现在每斤一元左右,卖不上价钱,只能任由树自然结果,任由果子挂在树上成熟,掉在地上腐烂。“价格卖不上去,最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吴辉说,年之前,由于白果价格高,泰兴乃至全国的银杏基地都大面积扩种,产量急速增长。泰兴白果产量由之前的四、五千吨增长至如今的近2万吨,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供大于求,价格就下来了。
面对低迷的价格,绝大多数果农失去信心,无人打理白果,又让白果沦为污染乡村环境的“元凶”。这,显然与宣堡打造银杏产业实现民富乡美的理念不符。
毫无疑问,解决白果销路成了宣堡银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前些年,宣堡镇从提高银杏附加值入手,先后招引能人兴办起三家生产银杏*酮、银杏果酒等产品的银杏深加工企业。然而,这三家企业年消耗银杏果不足吨,与该镇万吨年产量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放眼整个泰兴,从事银杏果、叶加工企业也只不过寥寥10多家,要拉动近2万吨的白果加工,无异于‘小马拉大车’。”宣堡镇*委副书记、镇长季成说。
更何况,这些深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低,经营质态并不如人意。比如宣堡镇能人封春华领办的江苏古银杏生态园有限公司,开发“大佛指”银杏酒,由于品牌等方面原因,一直得不到市场认可,面临亏损;专业生产银杏叶提取物银杏*酮的龙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开发生产“银杏胶囊”时,因资金和市场开发不足等原因倒闭。
银杏果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前不久,该镇专门组织部分镇村干部到国内银杏的另一主产区——徐州邳州考察。考察中,大家发现,这些年,邳州依托丰富的银杏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在科技交流、贸易拓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力,促进一 产业贯通,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建设了省级银杏健康产业园,持续推进银杏产品精深加工。目前,该市拥有银杏加工企业66家,银杏系列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20亿元。季成认为,邳州的银杏全产业链,尤其银杏深加工,是建立在合理的银杏树种植结构,*学研深度合作以及聚力多方优势携手推进的基础上。在这些方面,宣堡还要下不少功夫。
路径探索
院企合作推进银杏深加工
从去年开始,以银杏产业融合为主题,泰兴市委、市*府推动宣堡联合新街镇、根思乡等一起创建 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以银杏为主题的产业园设在宣堡镇郭寨村,一期占地亩,着力围绕银杏资源,构建银杏育苗、观光、深加工和产品研发展示体验,以及银杏主题度假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链。“银杏产业的萎靡,主要是缺少市场需求。”泰兴市农村农业局副局长栾炳群认为,创建 园区,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来审视银杏产业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调整产业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对整个地区的银杏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宣堡镇*委书记张鹏飞表示,推进银杏产业融合发展,是创新和富民的叠加融合。示范园还在筹建当中,当务之急,要保护果农利益。现在,市场供需失衡、出现价格大跌,*府应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帮助银杏果农化解种植风险,防止乱砍乱伐,避免产业剧烈起伏,保护农民利益。
欣慰的是,这些年,为防止“果贱伤农”,宣堡乃至泰兴市下了不少功夫。今年以来,泰兴市委、市*府连续三次在宣堡召开专题会议,商讨保护银杏果农利益对策,出台了“兜底收购”、“上门清洗”等一揽子*策。宣堡镇对于从事银杏技术创新的企业则给予大力扶持,比如,在银杏果仁去皮、纯粉制作等方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珍杏堂科技有限公司,年落户宣堡后,就获得了厂房租金优惠、融资助力等多方位支持,本月企业正式投产,订单排至年底,今年可以消化当地白果多吨。
“银杏深加工,技术突破很关键。珍杏堂前期技术研发用了4年之久,累计投入了多万元。”珍杏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东红希望*府在银杏深加工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制定各种优惠措施,扶持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银杏产业,不断提升深加工产品层次。同时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院校的合作,围绕银杏果、花、叶、外种皮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第十届泰兴银杏节开办在即,宣堡镇分管农村农业的副镇长周鑑认为,银杏是泰兴的特色产业,银杏节上要充分以银杏为媒,弘扬银杏文化,强化银杏产业招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本聚焦银杏产业融合发展。“振兴银杏产业不仅是一个地区的事,更是要拿到全国层面来考量。”曾在宣堡镇挂职三年的泰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群说,这些年,泰州、泰兴为此做了不少的努力,但还需要争取更多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执笔/记者刘峰朱敏丽
特约记者张建荣
通讯员刘琦殷娜
内容来源:《泰州日报》
责任编辑:钱建虎 高加平
美术编辑:顾晔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yjz/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