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出名的城隍庙介绍

北京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4/8744646.html

文章乐享游为大家介绍了城隍爷和城隍庙的文化和信仰,城隍的来历等等,下面乐享游为大家介绍下中国比较知名的城隍庙。

中国最早的城隍庙芜湖城隍庙

中国最早的城隍庙却在芜湖,正是这座始建于公元年的城隍庙,在后世余年让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而且在芜湖城隍庙附近的儒林街,正是清人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的原型,小说中范进、牛布衣等人物原型,就是儒林街上陶镛、朱卉等人。

芜湖古城内有城隍庙和夫子庙(芜湖夫子庙),故可谓“神”“圣”之城。

城隍庙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步入正门是大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城隍庙里不供菩萨)。

城隍庙有个规矩,就是“只进不出”,请香是不找钱的,香客从正门(面朝东内街——老城厢的东西大街)进入,要从后小门(马号街美丽华大舞台)溜出。

芜湖城隍庙受供了千年香火,看惯了吴楚烟云。城隍出巡,全城喝彩。城隍庙是芜湖老城厢最大的开放性公用建筑(井巷模范监狱虽然也大,那可不是随便进的),城隍庙里驻扎过多支部队。

芜湖是座历史名城,她的建立与三国时期的东吴密切相关。据说,芜湖城池是由孙权授命由*池迁移而来,因此老城区至今还残留着当时的许多遗迹,如西内街的周瑜墓、马号街县衙

署的周瑜点将台、离老城区稍远一点的小营盘等等。连历史上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也在老城区的东内街。据清人孙承泽撰写的《春明梦余录》记载:“芜湖城隍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年)。”是纪念东吴大将芜湖侯徐盛。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烟波浩渺的万里长江上,霎时战船如梭,刀光剑戟闪烁如灯,马匹嘶吼,万箭齐发,惊天动地的水上争夺战,在芜湖江面上隆重上演。此时东吴大将周泰、韩当在浙江剿匪,甘宁、朱然、徐晃等人在湖北、江西前线对付蠢蠢欲动的蜀国。留守芜湖的,只有三*都督周瑜和老将*盖以及老弱残旅两万余人。

阳春三月江水上涌,曹操之师借着滚滚水势,战鼓雷鸣,齐聚长江和青弋江口岸,强行攻城。在曹*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之下,城墙被曹*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盖被射伤,周瑜在苦苦死撑做好战死的准备。就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曹*在死伤一大片。三*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当先,杀下城墙。曹*的攻势大挫,暂时退却。战后,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在后来抵抗曹*的几次进攻里,纪信身先士卒,连杀曹*大将三名,令攻城者闻风丧胆。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增援芜湖,曹*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周瑜命徐盛镇守芜湖。在治理芜湖的这段时间里,纪信深感百姓深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他逝世后,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把他塑成芜湖城的守护神,香烛供奉。徐盛,成为中国第一个城隍爷。

芜湖当年的城隍庙,规模是相当深宏阔大的,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门口左厢立有牛头神、白无常,手持哭丧棒;右厢立有马面神、黑无常,手拿条幅“你也来了”。前殿门口是一对大石狮,里面东西二侧立有“哼、哈”二将之神像,并有一面巨大的羊皮鼓,人*有冤皆可前来告状申诉。后有一天井,又称配殿。两厢是所谓“阴曹地府”的十大地狱。据说,人死后来到阴间,必经十殿阎罗的审问,如曾做过坏事,将受到严厉惩罚。穿过庭院,是城隍大殿,城隍端坐中间,左边站一判官,拿着生死簿,大笔一勾,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大权;右边站一公差,手拿勾*牌和铁索,专捉恶*下地狱……

芜湖城隍庙对后世各地的城隍庙影响极大,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词

北齐大将慕容俨率兵镇守郢城的时候,受到敌*攻击,慕容俨日夜苦思攻敌的策略,夜里梦到芜湖城隍到来,不禁大喜,拜问制敌妙计。不想,当夜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他即刻梦醒,披挂上阵,主动出击敌人营垒,大获全胜。从此,人们普遍相信城隍的神威,开始替城隍立庙。当然这是神话故事,但反映出当时人们渴望出现天赋神力的大无畏英雄来保卫每个城池百姓的安宁。

到唐代,著名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曾撰写过《祭城隍文》。利用城隍来监督各级*府官员廉洁从*的做法,从宋代就已开始,到明代得到进一步强化。朝廷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对城隍发誓“忠君爱民”,才能得到城隍的相助。南宋芜湖县令沈端节,为人谨慎守节,他刚接到指令为芜湖地方长官,下车伊始即到城隍庙明誓城隍神,摆上蔬果香烛,念念有,曰:“某奉命为芜湖令,不敢造次,谨依法奉公,如有伤天害理处,愿神明察之、殛之。”他在任五年,风调雨顺,确实应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为芜湖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曾多次带头捐出俸禄,修缮水利工程,有时竟弄到无隔夜粮的窘境。后来他调离芜湖,百姓在城隍庙中辟有他的生祠,借以表达对这位清官的深深怀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的芜湖城隍庙,是清代嘉庆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庙。整个庙宇结构完整、古朴华丽、气势雄伟,无论在规模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超过以往,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庙宇。从资料中得知,年前,这座庙宇还基本保持原样,还允许民众参观,但不久由芜湖专员公署划为大礼堂,大小菩萨偏堆一隅,有残破不堪者被弃之青弋江中。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偶像全部被毁,庙宇改为皖南大戏院。

中国有四大都城隍庙

北京都城隍庙

北京都城隍庙指的是北京居庸关的都城隍庙。居庸关都城隍庙是在中国城隍庙中地位较高的城隍庙,建于公元至年(明洪武年间),年重新修缮完成,是目前居庸关长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也是唯一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朝拜者、还愿信众甚多。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会虔诚拜神,以求城隍保佑。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几百年来未曾中断过。

居庸关都城隍庙处“天下第一雄关”之上,“居庸叠翠”之间。在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中体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居庸关都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大将*。徐达是安徽凤阳人。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后,封姑苏府库,置胡宫美人财货不取。徐达平时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湿狭小的房子,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出征时,遇到*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

徐达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胡惟庸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令朱元璋十分倚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仙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命供太庙,位为第一。后来朱元璋又封徐达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在徐达曾经修建并驻守的居庸关长城修建城隍庙,祀奉徐达。从此,徐达贵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顶礼膜拜。

一、山门

进居庸关都城隍庙,庙前设有戏台一座,为年节祭祀时演出社戏、取悦城隍爷的地方,所以坐南向北,前台正对庙门内。庙门为三间,外有石狮守门,内设城隍爷所乘用的白马和软轿。其间壁画描绘了“城隍”巡视出行的场景。

二、土地庙,山神庙

走过山门庙内,先为左小殿供本方土地爷、土地奶奶,并绘有二十四孝图壁画;右小殿供奉本地山神爷和山神奶奶,绘有忠、孝、廉、节、礼、义、仁、爱八德壁画。

三、十殿阎王

再往前参观,为什么城隍庙内还供奉阎王呢?是因为城隍管领亡*诸事,所以城隍就成了阎王的总管了。城隍庙一年有三次大的活动,就是城隍出巡,山门里绘画便是,第一次出巡是在春季的“清明节”,名叫“收*”;第二次是在秋季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名叫“访*”;第三次是在冬季的十月初一“民岁腊”,名叫“放*”。这三个时候百姓都要城隍庙中为祖先做超度道场,祈求祖先安灵,子孙幸福。

阎王殿里还绘有“龙图”和“十八层地狱图”壁画,壁画主要是反映因果报应:人活着时在阳间所做的各种善事和恶事,死时到阴曹地府所受的各种待遇。十殿阎王为地狱之神,在中国被百姓奉为掌管生死大权之神。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敲门”。这个*就是城隍爷派去的,举头三尺有神灵,我们做的任何事城隍爷这都有记录。

四、城隍殿

城隍殿内正中供奉的城隍爷便是明代开国大将徐达,后面是他与夫人的寝殿。中国人崇尚积德行善,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尽人子之道,祭拜城隍爷可以使逝去的先人早登仙班,脱离苦海,个人心想事成。城隍爷两边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生死判官、文武判官是他的助手。

五、寝殿

因为这是一座皇家庙宇,采用以前衙门办公的格局“前府后院”,就是说,前面供城隍爷办公、后面是城隍爷休息的地方。

南京都城隍庙

南京都城隍庙是位于府西街43号的府城隍庙。《重刊江宁府志》和光绪六年的《续纂江宁府志》对它的描述是相似的:“在府署路北。”这“府署”就是指江宁府衙署,原址在今天的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明清建筑》一书指出,太平天国战争后,清同治三年()临时把城南金沙井的一处民屋作为江宁府的城隍庙。同治十二年()在府西街重建府城隍庙,次年十二月竣工。因隔街建在江宁府衙署的南面,故坐南朝北,在庙宇中极为罕见。当年建筑面积颇大,据《同治上江志》载有正庙、行宫、殿宇、官厅等69间,戏台1座,走廊穿堂46间,店房并附厢房6间。清宣统元年曾设出品劝业会于此。建国初规模尚在,第一进中为大门,门上直书“城隍庙”3个金字,两边塑四大金刚;二进大殿,供城隍塑像;东西配殿有十大阎罗及18层地狱诸相;又有高与檐齐的黑白无常站立两边;皆设木栅栏防护,游人、香客只能在栅外观看。大殿西墙之外是大砂朱巷戏台,该台坐北朝南,左右各有化妆室,前面的露天广场两侧均有走马楼,后有花厅,可容纳近人同时观戏,为当时南京最华丽的古戏台之一(年被毁)。老人回忆,昔时香火兴盛,逢年过节,戏台上演《木莲救母》等剧。旧社会不常出门的妇女儿童来逛庙,周围摊点相连,万人如海。因城隍庙供的阎王统管地狱、赏罚善恶,这里又成为平民百姓焚香叩拜、祈福免灾之所,社会影响广泛。

解放后,城隍庙由佛教协会封闭代管

文革中神像被毁,殿堂先后作过仓库厂房,堆放物资。年东侧偏房被烧毁,年东围墙内发现资善堂石碑一方。到拆除前长期是南京缝纫机厂的烘漆车间和材料仓库。

如今那里成了住宅小区

公寓之间内尚存一公一母2株巨大的银杏树,高20多米,枝繁叶茂。为原城隍庙庭院中的原物。

西安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年)移建现址,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

清雍正元年(年)庙毁于火。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爽府第砖石木料重修。重修后“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

庙门口原有五间大牌坊,斗拱飞檐,气宇非凡,蔚为壮观。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鼓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整个庙观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旧时,这里信众如潮,香火鼎盛。周边地区信众“过境必经”,常常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年,部分建筑惨遭日寇炸毁,“十年浩劫”宗教活动被迫中断,由于历史原因城隍庙长期以来被百货商店占用。

年3月,西安市*府出资,将庙内商贩迁出,将庙产归还道教协会。随着西大街改造工程,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恢复这座都城隍庙往日雄姿。

年10月,启动的城隍庙庙前广场改造工程已经完工,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

武功都城隍庙

武功城隍庙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西靠稷山,东临漆水,有着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唐贞观四年至贞观六年李世民拨银扩修,并敕封城隍为辅德王,以后代有修葺。宋元年间曾重建。明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知县高璲重修;明正德元年至十六年(-),知县谷钟仁继修。万历四十一年()知县李舒芳再修。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时有正殿五楹,献庭如之,后殿五楹,山门楼三间,大门三间,前高房内东西两旁庙各五间。清乾隆元年至六十年(-)再次修葺,从外向内布局依次是:牌坊(碑楼式)、山门、戏楼,戏楼两旁为钟鼓楼、东西两陪殿各5间。嘉庆二年()知县朱士蛟又大加修整。道光年间重修。

至民国初期,规模为庙门前有结构精巧的三间木牌坊,两侧置铁、石巨狮各一对。大门内东、西两廊陪殿各三间,中央为重檐歇山项戏楼三间,戏楼两侧分别有钟、鼓楼各一间。西进有两廊殿各五间,再进为献殿、正殿和寝殿各五间。民国27年前后,医院和伤兵占用,后又改作演戏场地,建国后的50年代再改作粮站,任加拆改,破坏较大。年牌楼、山门、戏楼、厢房、钟鼓楼被拆毁。后仅存上殿、中殿、后殿及东厢房,均因年久失修,脊倾瓦残,破败不堪。年移交文物管理部门时仅存正殿、寝殿、墙裂脊摧、屋瓦翻卷,残朽不堪。年和年,先后两次按照修旧依旧的原则,将正、寝两殿修复。群众自发集资捐款建起山门,施以彩绘,设一对石狮分蹲大门两侧。年城隍庙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城隍庙遗存明代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头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整个布局为高台建筑,负阴抱阳,轴线对称,居中为尊,重重院落,庄重神秘,堪称关中一绝,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艺术。

管理两省的城隍庙福建都城隍庙

福建都城隍庙位于福建福州鼓屏路省卫生厅附近,巷口处的“城隍庙官地碑”尤为醒目,顺巷而进即可找到。众所周知,福建别称“八闽”,其来历是因为明朝时,福建全省分为八个府,分别为福州府,延平府(今南平)、建宁府(今建瓯)、邵武府(以上四府又称“上四府”)、兴化府(今莆田、仙游)、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今长汀)(以上四府又称“下四府”),总共八府,故称“八闽”,并正式开始设省。

为何福建都城隍会统辖“十二府州”呢?原来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年),清*府统一台湾后,第二年(年),设立“台湾府”,归属福建省管辖,并由福州派出官员赴任,故此时的福建除了“八府”外,又增加了一个“台湾府”,所以这时期的福建,别称为“九闽”。到了清雍正二年(年),闽东地区的“福宁州”(州治在今霞浦县),升级为“福宁府”,管辖霞浦县、福鼎县、福安、宁德和寿宁。于是,这时期的福建由九个府又加一个“福宁府”,变成了十个府,史称“十闽”。此外,清朝时福建除“府”外,下面还设有两个“州”,即龙岩州与永春州(州下面为县)。十个府加两个州,这便是“福建十二府州”的来历。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府于光绪十一年(年),决定将台湾府升级单独成立为省。从此,台湾开始成为我国单独的一个岛屿省份。然而,从康熙二十三年(年)台湾设府归福建管辖,到清光绪十一年(年)结束,台湾总共有年的时间属于福建管辖,这也从历史上说明闽台关系之密切。难得的是,在都城隍庙大殿的墙壁上,绘画有“十二府州”官员的形象,这也为全国各地所罕见,说明了闽台之亲缘。

在台湾,许多中国大陆原乡的城隍,得到本省人的虔诚香火,立庙奉祀:如安溪城隍、霞海城隍等。

在台湾,虽然台北的省城隍庙的城隍称为“省城隍”,但在年,清朝官方即升格新竹城隍庙的城隍为省级的城隍。此外,台南市的台湾府城隍庙,以其为最早之官建城隍庙,并且台南为明郑王朝之首都,故亦号称省城隍等级的“威灵公”。三庙信徒各以其历史为荣,自认所奉之城隍爷位阶最高,颇见争议。但是根据历史观点,台湾城隍庙还是归福建城隍爷管。

还有这些城隍庙现在都是很有名的城隍庙,大家可以去逛逛“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

东南三大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陈文龙、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芜湖城隍纪信、柳州城隍柳宗元、苏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苏缄、南昌城隍灌婴、绍兴城隍庞玉、曲沃城隍申生、济南城隍铁铉、郑州城隍纪信、和县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萧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wwh/115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