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树华银杏树下的文字,是我在桐乡三中的日

银杏树下的情怀

◎顾树华

我 次知道桐乡三中校园里的两株南宋银杏,是年的夏天。那时我还是嘉善一中的一名学生。那年,共青团嘉兴地委在莫干山举办全地区中学学生干部夏令营,我有幸参加了这个活动。

「1」

我们嘉善县与桐乡县、长兴县的学生干部编在一个小组,桐乡学生干部中有三位来自梅泾中学,通过他们的介绍,我知道了濮院,知道了香海寺,知道了梅泾中学校园里两株他们引为自豪的南宋银杏,这使我十分神往。

年,我毕业分配到桐乡石门中学工作,那时梅泾中学已从私立改为公立,校名也改为桐乡三中。石门与濮院,虽然都在桐乡县内,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交通很不方便,我也只是偶尔因参加教研活动去过三中,但每次都会到两株银杏树下仰望那繁茂的枝叶,短短的相会,巍巍银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正的与银杏的近距离接触是在年。那一年暑假,全县教师集中在桐乡三中,进行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学习。我们住在操场边的教室里,与两棵银杏相伴了50多天。

「2」

操场中的那棵银杏树下,摆放着十几只大水缸。每天下午,都有几个年龄较大的老师,从外面河里挑水倒入缸里,原来这些水是给参加学习班的教师盥洗用的。而挑水的那些人,就是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分子”,是“死老虎”。这次学习,是要挖出暗藏的阶级敌人,清理教师队伍。

学习活动进入高潮时,教室里、走廊上、墙壁上,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贴满挂满了大字报,每个人的心都蹦的紧紧的。操场上,银杏树下,召开了多次批斗大会,闹得大家人心惶惶。

在一次批斗大会上,那个领导小组的头头,指着某一位老师说:“应该请你吃‘橄榄核’(即子弹)”,此言一出,全场教师愕然。记得那天散会后,我站在银杏树下,望着蓝天和参天银杏,忽有感悟:银杏你经历、见证了近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坎坷劫难,依然巍然耸立,银杏你的品格是何等刚强,精神是何等的坚韧不拔。

我与银杏的亲密接触是在年调入桐乡三中后。从当年的初知濮院到年成为濮院镇的一员,一直生活工作到年因拆迁离开濮院,冥冥之中,莫非是命运的安排?

濮院,作为一个历史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桐乡三中的一员,我有责任去了解濮院,也有义务去宣传濮院。我向当年在银杏树下挑水的吴祖茂老师请教,请他介绍濮院的历史,并通过他借阅了有关濮院的资料,了解了濮院镇得名的由来和香海寺的盛衰兴废,了解了濮院如何从一个荒芜的“草市”演变成为“日出万匹绸”的江南名镇。也知道了宋末元初的大画家赵孟頫、管道昇伉俪曾为濮院镇香海寺题字作画。

大文豪杨维祯组织“聚桂文会”,多名文士聚会,名动江南的文化盛事。以及元末明初的名儒、诗文大家宋濂曾寄寓濮院讲学,并写下“濮川八景”的诗作,引众多名流唱和的旧日往事。

我在讲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特别讲了宋濂和濮院的关系,把“濮川八景”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濮院当年的繁华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逢有家长或各方人士到学校参观,我都会领他们到濮凤手植的银杏树下,向他们介绍濮院,我深为自己是一个外来的濮院人而感到自豪。

「3」

生活在桐乡三中校园内,我天天与两株银杏树相伴。朝阳初升,我带着学生一起在银杏树下跑步、锻炼;晚霞灿烂,我和学生一起欣赏银杏夕照的美景;月白风清的夜晚,仰望银杏伟岸的身躯,看着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的碎银般的月光,一切苦闷、烦恼都飘然而去,感受到一种解脱后的轻松。

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三中校园里的两株均为雄性,只开花,不结果。春天,银杏刚透出嫩芽,花朵也跟着长出来,微风起处,扬扬洒洒,飘下纷飞的“*雪”,把树的周围装点成一片*色。很多人来到树下,拣扫起这些花粉,作人工授粉之用。

夏天,枝繁叶茂下的树荫,为人们驱除暑热,成为纳凉休憩的好去处。金秋十月,银杏的叶子由绿变*,如蝴蝶般翩翩起舞,将操场和道路铺成金色。人行其上,沙沙有声,好不惬意。冬天,坚挺的树干直指云天,俨然一个伟男子的形象。如遇大雪,银装素裹,在雄伟中显现妖娆,意境深远。

面对这两株近千年的银杏,身处茫茫人海之中,我总觉得人是何等的渺小,荣华富贵、悲欢离合都如过眼云烟。每个人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一点事情,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添加一点亮色,才对得起这匆匆忙忙走过的世界。

上世纪90年代,我担任三中校长一职,面对着眼前的两株银杏和脚下的“风水宝地”努力思考着该如何办好学校。我想,桐乡三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任何一所新建的学校无法企及的。

努力发掘濮院的文化底蕴,着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提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以德育人,要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建设成花园、家园和乐园。我们在学校小河边筑起了帮岸和栏杆,沿河种植香樟,安置了坐椅,使河岸成为师生课余的休憩之地。

校园里遍植花木,做到春有玉兰,夏有紫薇,秋有丹桂,冬有腊梅。再辅以各种花草灌木,做到一年四季鲜花不断,绿色常在。

「4」

当时中专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他们初到濮院,心情十分失落,怎么会到这个小镇来读书?但一踏进学校,看到眼前景色是如此优美,再听着濮院和学校历史的介绍,很快就安下心来。

特别是看到这两株南宋银杏,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和在其他学校读书的同学相比时,拿银杏说事,几乎没有不胜之理。我们提出,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或弟妹,象对待亲人那样对待学生,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

当时,全校有多名住校生,绝大多数教师也住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去宿舍看望学生,了解他们的困难,和他们促膝谈心。每逢节日,外地学生无法回家,教师就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

每逢中秋佳节,我们到银杏树下举行迎新赏月晚会,师生们载歌载舞,边吃月饼边赏月,很快就忘却了离家的孤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学生患病,教师煮了粥,下了面条送到学生宿舍,成为常事。

这种人文关怀,使学生过了二十年、三十年还依然记得。

「5」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成立了以银杏树命名的“银杏文学社”,出版了《银杏树下》的习作选。开展了“每月一讲,每周一展”活动,邀请了省内和市内的 书画家、摄影家、诗人作家和学有专长的人士,及本校的教师,每月举行一次讲座。

每周展出一次学生的书画习作。我们还举办教师个人的书画展、个人演唱会、学生歌咏比赛等活动,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为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工作能力,我们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求知,学会健体”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本领,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做到“知行结合”,并经常组织上街为民服务活动,把自己学到的本领用于实践之中。每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接受的熏陶和影响是无限的,有的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现在,濮院的旧镇改造正在积极进行中,桐乡三中也已易地重建,作为一个在濮院生活了三十多年,视濮院为自己第二故乡的我,深信在原香海寺这块“风水宝地”上,在两株千年银杏的庇荫下,这里必将崛起一座更有浓厚的文化内涵的新建筑物。人们期待着濮院古镇将以新的面貌让世人刮目相看。祝愿濮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顾树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爱好写作。曾任桐乡第三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现已退休,居桐乡。

每个人都有他的日子,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他的文字。

濮院的日子,是传承濮院的文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77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0411号-1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