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华银杏酒邀您共赏银杏
篇:银杏文化
银杏,别名白果、公孙树、蒲扇、鸭脚等,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为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其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之义。另外,银杏具有很高的文化、经济及药用价值等。银杏为落叶大乔木,喜阳,多生于海拔-米、排水良好的地带。现在银杏多为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气候区,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古往今来,无论是银杏栽培面积,还是银杏产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在我国,银杏最早称为“枰”,我国东晋 文学家、训诂家郭璞,唐代 学者李善等都认为“枰”即“平仲”,直到宋代,平仲方改称银杏,宋阮阅的《诗话总龟》载:“京师(开封)旧无银杏,附马都尉李文和自南方来,植于私第,因而着子,自后稍稍蕃多,不复以南方为贵。”由此可见,自宋代始银杏才从南方传入京师。银杏的果实称为白果,明代李时珍对此具有较详细的描述:“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本草纲目·果部》)。
银杏的文化内涵银杏,一副雍容富贵的姿态,一种纯洁无瑕的品质,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历史长廊中,有着银杏文化的瑰丽画卷。文人雅士所留下的诗画艺术作品,是我国银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中的咏银杏之作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咏形和咏神之异。咏形之文常见于赋,咏神之作多见于诗。至目前为止,最早咏银杏之赋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晋左思的《吴都赋》,其中,《上林赋》中写道:“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峻茂,”在此肯定的是它的木材价值与观赏价值。最早以银杏入诗的是沈佺期。《全唐诗》卷九十六收有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诗: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沈佺期历任武则天朝的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到中宗继位,因贪污和陷附权贵张易之,被流放欢州。这首诗是他在流放途中所作。诗人巧妙地借助“晓月”、“天河”、“平仲”、“子规”等景物抒发了自己离家千里、只身独游的愁思。七盘山位于陕西汉中县褒城北面,诗人这里为什么偏偏以南方异乡的平仲入诗?这主要因为诗人是因罪外贬,它是以银杏的洁白寄托自己的清白。
至此,银杏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可观、可用、可食的物品,而逐渐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超凡脱俗,清白高洁。此后众多文人墨客,诗词大家围绕银杏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然而最感人肺腑的当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叫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擎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词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赋予银杏以人的品格,以双银杏自比和喻丈夫赵明诚。首两句写银杏典雅大方的风度韵致,银杏外表朴实、品质高雅,连果中佳品甘桔也逊色三分。三、四句写银杏的坚贞高洁,虽流落江湖,但仍保持着“玉骨冰肌“的神韵。五六句以并蒂连枝和唐明皇醉倚杨贵妃共赏牡丹作比,写双银杏相依相偎的情态。末两句写银杏果仁的清新甜美以喻夫妇心心相通和爱情常新的美德。这首词全篇写银杏的内在精神,可称得上是历代文人描写银杏的精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