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花鸟银杏
银杏
Ginkgobiloba
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
说到秋天的草木印象,银杏没准是不少人的 反应——不管从视觉还是从嗅觉,它 稳稳地站在存在感的顶峰。
一到秋天,总会情不自禁在手机相册中加几幅金*,和暖*中围着毛绒围巾的可爱的人。
明亮的一毯,
铺于高远的蔚下。
璀璨的一树,
立在瑟瑟的秋中。
要说银杏,说人与这种古老而温和,明亮却端静的树的故事,每天一篇都说不完,说不够。
趁着银杏叶仍未完全落下,金*的地毯未变枯*,注视,体会秋日的灿烂。
遍植孑遗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银杏大道,每到秋来,遍地金*。而这*灿延指的消失点,也是不少镜头的瞄准线。
还记得初中时,被带着一起去银杏大道赏叶,当时极不喜拍照留影,见树下摆拍者倚靠树干,捏握*叶,或捧起一把,撒向空中,喜悦洋溢,拍摄者跪架相机,端扶镜头,频按快门,总有一丝不解和不屑,认为美景应仅赏于心记于心,机器岂可存其韵。
现则常常为此秋日暖景举机木下,蹲伏丛中——当时想法还是太稚拙,太中二。
许多城市和校园,都有银杏大道,苗圃林园中亦多栽银杏,北方尤甚,南方路边亦多见水杉。
但应多少有闻,银杏与水杉,实为孑遗濒危物种。所谓孑遗,即指一生物曾在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非常繁盛,分布广泛,但至现今大为衰退。
银杏类植物,至少已存在了2.7亿年,曾有五科,遍布世界,漫饰山野,叶曾抚恐龙。
始新世叶片化石
点此查看
银杏演变
世世代代变迁,气候变换震荡,冰川俨俨而来,被子植物崛起,银杏类植物数量锐减,分布骤缩。
晚白垩纪之后,银杏目内仅存一科。再后来气温下降,冰雪久覆广袤山川,银杏南迁,一退再退,渐渐衰落,现仅剩银杏一种,沧桑孑立,举“目”,无亲。
银杏而今仅在中国三个“避难所”存在野生种群——西南(贵州务川,重庆金佛山),南部(广东南雄,广西兴安),东部(浙江天目山),且已数十年未有实生幼苗和更新——正是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它们得以藏身,躲过第四纪大冰期。
银杏的民间别称“公孙树”,便道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意指爷爷儿时种下树苗,直到孙辈才能吃到其种子,白果——虽不至于这么夸张,但是银杏成熟较慢确有其实,种子萌发而来的雌株实生苗, 十年才能结果。
历经变迁磨难,近千万年,银杏几未改变,似高傲却无奈的没落贵族,固执地保留着那曾经繁盛的类群的特征。
最近有系统学研究发现传统定义中的“裸子植物门”中银杏类苏铁类松柏类其实是彼此独立的分支,故议此三类植物各自独立成门,若如此,银杏便成为银杏门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的 现存物种,越发孤独寂寥。
银杏,中国特有,自成一门,珍贵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几片扇叶随秋夜寒风轻轻落地,发出古老而孤寂的叹息。
亿万年沧海桑田,银杏也在千磨万击中坚韧茁生,炼出强大的生命力,渡过激湍暗涌的岁月长河。
其生命力之“强”,一是树龄长久,可达千百年,国内不少古银杏树依然荫蔽众生——“晴川历历汉阳树”,有一说“汉阳树”为凤凰巷中一古银杏树,巍然挺立,沐浴江风。
其二萌蘖力强,树干及根上易生不定芽,为新枝,独树亦可成林。
三在于银杏生长快速,随成熟较慢,但易成木,堪称速生,恰合城市行道树或景观木要求,遂广植。
形貌苍丽,叶片朴美,生长顽迅,默伫道旁。
为何现在银杏树这么常见,它仍然被严格保护呢?
其实目前全世界的栽培银杏,几乎全部源于浙江天目山银杏种群。为了方便园艺管理,栽培植物要求高度同一,育种育苗都选择相同家系,甚至对优良植株进行无性繁殖。这便意味,大街小巷中的银杏,其实是天目山中几棵植株的克隆。可以这么理解,虽然满大街都是银杏,但“有效银杏”只在于野生种群中——这其实暗藏危机,如若病害来袭,一株无法抵抗,相当于全世界的栽培银杏都会感染,遗传信息单一,不利于抗逆。而更多更丰富的野生种群则意味着更多的基因多样性,也储备了更多的优良性状。
故银杏虽已常见,但那些山谷涧中的银杏野生种群,依然急需保护,况其目前情势,仍不算乐观。
满园*金雪
“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掌,因名鸭脚。”
——李时珍《本草纲目》
叶似鸭掌更似扇
捏一片金灿灿,逆着午后的阳光,感受深秋初冬的一点暖色。
银杏叶片大体呈扇形,弧形的边缘中央往往有一个缺刻将叶片分为左右两片。
小扇片脉序二叉分枝,在种子植物中极罕见的。所谓二叉分枝,指的是每片叶子上的叶脉都是不分主次地一分为二,经过多级分支延伸到边缘。
银杏叶片叶脉均匀,叶质柔韧,扇缘褶叠,边沿缺刻,或缘其二叉脉序。秋风中转舞飘飞,层质灵动。
一树郁葱,秋落丛中,金*满地,点坠枝头,似羽似雪。入冬以来,北国已历凛风纷雪,茫茫冽白。而江畔城中,几经寒潮风雨,亦积满地*金雪。
银杏叶*,与气温降幅相关,寒值过阈,灿*晕展。冽秋暖色,研于朔寒。
未完待续
文案
相思子
编辑
忘忧草
审核
满天星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1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