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中的食白果居然是食雞蛋
廣東話中有個俗語叫「食白果」,意指「竹籃打水一場空」、白忙活一場的意思。
說到白果,大家可能 反應是銀杏。
圖片來源:網絡
但在這個俗語中,「白果」其實指的是雞蛋。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說法源於古代,在以前,雞蛋被稱為白果或白團。
大家可以在一些古代的書籍裡面找到這兩種稱呼。
唐朝的小說《冥報記》:「周武帝謂雞卵曰白團」,這裡很明顯看到,雞蛋被稱為白團。
清朝的小說《糊塗世界》裡,有個角色叫伍瓊芳,這個角色不吃雞蛋,但到了酒家點菜時誤點了一道「偎白果」,結果一上菜才發現,「白果」其實就是雞蛋。
因為廣東話中「食蛋」意指零分,比如日常經常說的「考試食零雞蛋」,指的就是考試得零分。
圖片來源:網絡
於是後來的人就借「食白果」來比喻了無所得,白忙一場。
除了「食白果」之外,在廣東話中,還有很多跟食物有關的俗語
「炒魷魚」
「炒魷魚」是廣東俗語,由於很常用,所以大家基本都知道是被解僱的意思。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俗語跟「捲鋪蓋」有關。
因為以前香港的店鋪大多是前舖後居。老闆一般包員工吃住,員工可以睡在店鋪後面的房間或者閣樓上,只需要自備被舖即可。
一旦如果被解僱,打工人就要捲鋪蓋走人。
因為捲起的被舖看起來有點像炒熟後捲成一圈圈的魷魚片,於是大家後來就用「炒魷魚」來指代被解僱。
「大頭蝦」
廣東話中,「大頭蝦」是指一個人很粗心,冒冒失失,總是丟三落四。
這個形容來源於明代陳獻章的《陳白沙集》。
「大頭蝦,甘美不足,豐乎外,餒乎中,如人之不務實。」
圖片來源:網絡
意思說大頭蝦這種蝦虛有其表而美味不足,就像人一樣不夠務實。
所以最開始「大頭蝦」其實是用來比喻不務實的人,後來被引申為粗心大意、總出狀況的人。
「食過夜粥」
「食過夜粥」在廣東話中是形容一個人有點本事的意思。
這句俗語源於以前的習武之人。
圖片來源:網絡
以前廣東一帶流行習武。由於要兼顧生計,許多習武之人白天上班,晚上習武。因為耗費體力過大,晚上習武過後會吃上一碗粥回力。
於是「食過夜粥」就被用來形容「有兩下子」的習武之人。
後來這個俗語被引申爲形容一個人在某方面有專長有本事。
「燉冬菇」
「燉冬菇」在廣東話中是「降職」的意思。這個詞源於清朝的軍帽。
圖片來源:網絡
因為香港早期的警帽是沿用清朝的軍帽,帽子由竹片編織而成,稱為「竹節帽」。形狀上窄下寬,很像冬菇。
圖片來源:網絡
當時的警員分為「軍裝」和「便衣」兩種。
「軍裝警員」要穿制服而「便衣」則不用。
如果警員表現好,上級就會派他當便衣警探,但如果便衣警探犯規的話,就會被上級命令穿回制服,再任軍裝警員,戴回「冬菇」警帽。
而這些被降職的警員就會被形容成「燉冬菇」。其中「燉」這個字,不能單純用現在「燉煮」飯菜的意思來解釋,而是因為在廣東話中,「燉」音似「褪」,所以暗含倒退之意。
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到各行各業中形容被降職或降級的人。
從上面的這些廣東話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俗語的來源都非常「遠古」。
但語言的傳承正是如此,只有持續不斷地去使用與說,這些暗含智慧和歷史背景的「俗語」才能一直延續下去。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diangame.com/zpjs/10039.html